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文/本刊记者 周 阳
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色彩,最早将张恩照现形的既不是监管机构,也不是纪检部门,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王雪冰案也类似。
张恩照“出事”了,在“两会”闭幕之时、建行上市前夕,一颗让人意想不到的地雷突然踩爆。
张恩照,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底刚刚过完自己58岁的生日,进入人生的第59个年头,两年前他接替王雪冰成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张恩照会很快重蹈其前任王雪冰的命运,一直以来,张恩照被视为建行新的灵魂。张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提名为2004年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
从当前金融改革的紧迫形势来看,张恩照出事让中国金融高层措手不及。建行计划于2005年中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为了这个目标,国家已经完成了对其的注资、改制、剥离不良资产等大量的铺垫工作,2003年末,中国政府动用其巨大的外汇储备向其注资225亿美元,以降低其坏账比率。
建行也一直紧锣密鼓,高薪聘请外国咨询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帮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今年两会期间,张还就建行上市问题接受记者采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在记者招待会上信心十足地表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距离发行上市为期不远了。
张恩照的突然落马可能会直接导致中行、建行的上市计划受挫,中国政府将为此付出更大的挽救成本。英国《金融时报》著名的Lex专栏评论说:建行丑闻令中国金融改革受挫,使政府为难。
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中行、建行这两家跑在上市最前排的银行近年来丑闻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如同一场汽车拉力比赛。如中行有赵安歌、刘金宝、余振东大案,建行就有王雪冰、张恩照、周利民大案。就最近而言,1月26日哈尔滨中国银行发生6亿元存款不翼而飞的“高山事件”,一个多月后,建行张恩照就出事了。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曝出张恩照突然辞职事件的当天在网上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你认为中国银行体系的腐败问题是否比比皆是?”应答者中92%的人选择答案为“是”。
问题是,下一个张恩照又会被谁发现?
张恩照的两大“麻烦”
3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了张的辞职,仅用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召集总行部门经理以上会议,向全行通报了该情况,并决定在新的董事长选举产生前,由常振明代行董事长职权。
3月17日,中央组织部宣布郭树清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的决定。
目前仍然没有官方证实张恩照的“个人原因”所谓为何,是否涉嫌经济案件。但是张恩照遇到了大的麻烦是肯定的。
关于张恩照的“大麻烦”,主要集中于两种可能:一是张在上海期间与周正毅有染;二是涉嫌在IT公司交易中收受贿赂。
有消息人士说,张恩照对王雪冰作为总行行长与支行行长一起拉客户的做法,表示不能苟同。但是中国银行业固有的行长独大、内部监控失效,只要张恩照有肥私之念,基本上是无人能阻止。
实际上,张恩照在建设银行工作了41年,在1999年调任北京担任副行长之前,一直在上海工作,其中于1987年6月任上海分行行长、党委(党组)书记,也就是说周正毅在上海地产呼风唤雨资本运作的时候,张恩照正掌握着上海建行的高额贷款的最终审批权。上海中行和建行是周案中涉案最深的两家银行,既然中行的刘金宝难逃干系,张恩照能独善其身,就是值得怀疑的了。
关于张在IT公司交易中收受回扣的嫌疑,据消息人士称,早在上海期间,就曾经有人检举张恩照的类似行为,但最终仍不了了之,没有进一步追究下去。
海外媒体报道,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前不久对一家美国IT公司进行暗中调查时,发现该公司账上有一笔100万美元的可疑支出,经过周密的调查,居然发现这笔支出几经周折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信贷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在美国的账户上。
经证实,这笔款项就是该IT公司在某项交易中支付给张恩照的回扣。据说FBI的证据已经相当确凿,他们甚至将这笔款项的周转路线都摸得清清楚楚。
张恩照就这样被引爆了,尽管这100万美元可能还不是事情的全部。
黑色幽默
纵观近几年的金融腐败巨案,都是在上亿元资金消失后才被发现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往往这上亿资金并非一夜之间消失,而是违规运作良久,在此期间,无论是银行的内部监管还是外部监管,显然都是没有的。如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近至逃往加拿大的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都是最典型的案例,他们经过充分准备后逃之夭夭的,等监管者知道的时候,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建行新任党委书记郭树清在前不久的人大会议间隙曾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就意味着丑闻已无处躲藏。” 在他看来,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压力与银行业务操作的清理,导致各种金融腐败的丑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但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色彩,将张恩照最早现形的既不是监管机构,也不是纪检机构,更不是改革,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
往往是一些偶然性的、外在的因素暴露了中国高层金融的腐败。除了张恩照,典型的还有王雪冰案。对王雪冰的审查,最直接的导火线就是给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形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纽约分行”事件。当时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认为中行纽约分行存在“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在OCC即将公布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两年调查结果的前几天,王雪冰被立案审查。
对于美国的FBI来说,是不会考虑中国的一家银行上市的成本代价的。正是因为由于这样独立的国际因素加入,在张恩照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不得不表现出了一种坚决和果断。即使在“两会”期间,中纪委已经在对张恩照进行审查,并迅速做出了新的人事安排。要知道,张恩照早在上海期间,就曾经有人检举他的吃回扣,但最终不了了之。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中国自身对金融高管的监管机制是不力的,加大了打击腐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设想一下,如果张恩照的没有遇到美国联邦调查局这颗“灾星”,再过几个月,即将59岁的张恩照就可以在建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以年龄的原因顺利的卸掉董事长的职位,从而安然退休,今天的一切会不会就被永远擦肩而过?
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因素是来自体制变革中的政治因素。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银行家们在政治上的失误也可以像刑事犯罪一样使他们从云端跌落。
无论是哪个因素在起作用,总之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反腐败机构对于金融腐败是缺乏先知先觉的,缺乏深入独立的调查与及时介入。
2004年,中国银监会派出5236名检查人员,对四家银行总行及其营业部、各省分行和部分二级分行等988个营业性机构,进行了3项业务后续检查及内部控制现场检查。2005年还将继续加强,但效果如何还很难说。
先发制人的反腐败
要承认的是,打击腐败贪污并不是靠惩处几个贪官,办理几件大案要案就可以圆满完成事情,张恩照事件再一次暴露了中国反腐机制的根本问题——滞后性。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一提。近一个月来,美国几宗公司大案正处于审理阶段或是即将结案,这都是一些人们曾经熟悉的名字——WorldCom前董事长兼CEO贝纳德·埃伯斯、泰科前任CEO丹尼斯·科兹沃夫斯基、安然公司前董事长兼CEO肯尼斯·莱以及HealthSouth前总裁兼CEO理查德·斯克鲁希。
这些CEO都曾经是风光一时的人物,但他们无论如何长袖善舞,还是在美国监管机构的常规调查和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面前落下马来。
世通公司于2002年6月25日对外披露:通过内部审查发现公司现金流量受到夸大。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惊动了美国新闻界。而实际上,早在2002年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该公司大幅下调盈利预期后即开始对其展开调查。
尽管安然公司前董事长兼CEO肯尼斯·莱竭尽全力掩饰2001年初即开始出现的公司财务危机,但终于还是在最后被迫接受了SEC的调查,向公众承认作假账已经多年,且金额巨大。
HealthSouth公司案件则起因于2002年9月SEC要求公司提供相关信息,以对其会计操作进行调查。随后于2003年3月,联邦调查机构进入公司总部搜查。
这些案件中,SEC作为监管机构,在行使调查权时都表现出很强的事先预防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处罚,虽然不能挽救公司灭顶之灾,但是给了民众一种可以信任的信号。
实际上,在美国整个反腐机制中都体现出了这种预防性。最著名的就是联邦调查局在曾经腐败横行的芝加哥地区展开的 “银锹行动”。
联邦调查局反腐败的绝招叫“sting”,不妨音译为“死盯”。“银锹行动”行动中采用就是这种“死盯”战术,这种战术本身并不是用来侦破任何已经犯下的罪案,而是用模拟犯罪的方式考验和诱惑有嫌疑的政府官员。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有些过头的战术的确引起很多争议,并于1996年得以中止,但是这一战术本身体现出反腐败先发制人的思想,至今仍然在美国的反腐行动中得以坚持。
就在今年2月22日清晨,100多名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分成数个小组,突袭了新泽西州11名政府官员的住处,把他们从床上揪起来,一举逮捕。这个大动作在新泽西州甚至全美引起了轰动。这起新泽西近年来最大腐败丑闻的涉及3名市长和8名政府官员,他们以承诺帮助承包商获得工程项目为名,接受了一名承包商的贿赂。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名承包商竟是FBI的线人。
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反腐的预防和主动调查工作。香港廉政公署廉署已经陆续培养了50多名出色的“卧底”人员。几年来,他们进行了将近80次“卧底行动”,检控成功率几乎达到100%。不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反贪机构纷纷派出精英到香港参加培训。
而一直为腐败问题所困扰的韩国廉政公署为专门调查发生在政府官员们身上的不正常的事件,正在建立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来处理一些发生在个别人身上的腐败案件,如提高检举腐败现象者的奖金等。
中国的反腐当局应该做些什么呢? (详细情况请见《经济》杂志4月号)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