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扬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反应,国内媒体对此纷纷予以分析报道。这些报道不少带着较强的情绪,如认为是日本人试图通过主导市场价格打压中国钢铁企业,甚至认为是日本企业给中国钢铁企业设的陷阱。这些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而且这种情绪化的文字可能会影响到对事情的客观分析,笔者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做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我们知道,国际铁矿石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个供方垄断市场,因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利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三家控制了全球供应量的80%。这种形势对于供方控制市场价格非常有利。但赤裸裸的价格联盟很不名誉,已经不常被使用,更常见的是采取“价格领袖制”的定价方法:由最大企业确定市场价格,其他企业接受同一价格。所以,巴西公司与新日铁达成提价715%的协议后澳大利亚两家公司也提价同样幅度。从买方市场看,则是铁矿石消费量相对较少的新日铁公司充当了价格领袖:先与巴西公司达成提价幅度协定,再与澳大利亚两公司达成协议。韩国最大钢铁企业浦项制铁很快接受了新日铁确定的价格。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几经努力,最后也只能接受新日铁确定的涨价幅度,这意味着需要进口铁矿石的中国公司都必须接受这样的涨价幅度。需要说明的是,国际市场的铁矿石价格是一年一定,有效期从4月到次年3月。
新日铁的做法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国的情况。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2003年达到了272亿吨,等于美日俄三国钢铁产量的总和。而且中国所需铁矿石的50%靠进口,去年达208亿吨,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这说明中国企业具备充当价格领袖的实力。由于中国企业未形成合力,加上经验不足,以新日铁为首的日本钢铁企业才得以延续过去的惯例继续充当价格领袖。就此而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须知,日本、欧洲在谈判中都是一个团体、一种声音,中国的声音则有数百个。国际市场不相信眼泪,情绪化的反应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增加国民彼此间的恶感。痛定思痛,中国企业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己做好协调,在未来的价格制定过程中,争取发挥价格领袖的作用。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对本地区的政策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同时致力于自己的建设与本地区的发展,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主张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乃至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以谋得共赢的结果。人民币不贬值、对东盟国家开放水果市场、力主共同开发南海和东海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中日韩三国也有一些成功协作的例子: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确定电信业的某些共同标准等。所以,有理由相信,三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协调。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种,笔者建议的一种办法如下。
按惯例,一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代表该国谈判,那么,中国国内,由国家发改委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出面协调,确定出次年可接受的价格幅度和大致的进口量,再由宝钢出面与浦项制铁、新日铁协调,确定谈判策略与价格线,然后集中力量先“攻克”供方龙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尔后再“拿下”利拓、必和必拓两家。欧美、印度等国家的钢铁公司自然乐于接受较为有利的买入价。
或许有人会说:铁矿石价格上涨归根到底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当然没错,但供求变化的幅度却不是个固定值,涨多涨少与供求双方的博弈有重大关系。而且,国际市场上重要产品的买卖已经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所以,发达国家政府出面为本国企业谋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发改委的做法毫不出格,中日韩三国的某种协调也切实可行。事实上,2004年宝钢就是与日本钢铁企业捆绑组成“亚太军团”,与铁矿石供应商进行谈判。当年谈定的价格上涨幅度为186%。
可以预期,中日韩三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成功协调合作,反过来又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促进三国在更多方面的互利合作———毕竟,今日的欧盟也是肇始于当初的欧洲煤钢联营。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