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周杨综合报道
近来,华尔街巨头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下称“大摩”)发生高层人事变动。8名前高管发表公开信,对大摩CEO裴熙亮发起责难。一场发生在大摩CEO与公司高层之间的角逐,目前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公司高管与裴熙亮之间单纯的权力斗争;但拨开表层的迷雾,从更深层次上来解读,这恐怕是那些出身高贵、上个世纪70~80年代华尔街全盛期产生的“宠儿们”最后的一搏。被挑战方的代表人物是摩根士丹利CEO裴熙亮(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华尔街第一位黑人领袖,美林证券CEO斯坦利·奥尼尔(E.StanleyO’Neal)“草根”的后人际关系时代
这里可以举一例。耶鲁大学毕业的大摩前董事长帕克·吉尔伯特(S.ParkerGilbert)与裴熙亮之间,有着鲜明的反差。吉尔伯特的父亲老吉尔伯特在20世纪初,已经是大摩的高级合伙人。这样的背景下,年少有为的吉尔伯特在20世纪60~70年代升任大摩高管没有任何悬念。与此相反,毕业于NotreDame大学的裴熙亮,1986年才开始担任添惠公司董事长兼CEO。即便添惠公司后来成了华尔街的大公司,裴熙亮还是保持着其在盐湖城的生活作风,很少出入纽约的社交场合。
1997年,大摩新CEO裴熙亮就任。此后,他疏于交际的作风很快惹恼了大摩的高管们,“公司的全部理念都建立在与其他金融机构、公司和社会网络的关系之上。”他们相信,疏于公司关系网建立的领导者,不适合领导大摩。
但现实是,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际关系决定论也在发生改变。决定业务的关键更多取决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的规模。传记作家、“TheHouseofMorgan”一书的作者切诺称:“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发展。老摩根士丹利所代表的是稳妥和谨慎,但现在为了恢复昔日的摩根士丹利,却不得不打破这点。”高端与低端:
数十年来,大摩的精英领导一直不重视向个人出售股份。1979年,公司还坚持只经营证券和股票的保险业务。但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零售(“散户”)投资者的兴起,大摩决定将高端基金(high-classfunds)及公开募股(publicofferings)分流一部分给小投资者。1997年,以零售金融服务为主的添惠公司(DeanWitter,Discover&Co.)与大摩合并,添惠CEO裴熙亮杀出重围,登上新的合并公司(大摩)CEO的位置。
然而时至今日,当时的决策者开始质疑当初的变革,因为他们看到大摩的主要对手高盛(GoldmanSachs)在摒弃开拓零售业务、坚守传统的高端业务之后依旧兴旺。
此次,8名前高管集体向裴熙亮发难,领军人物是吉尔伯特。他们指责1997年并购添惠极其失败,因为大摩随后走进低端市场,从而导致了大摩的股价和利润下降,
如果公司的前高管们成功驱逐裴熙亮,那么最顺理成章的候选人恐怕会是上周辞职的前机构证券及投资银行部总裁兼首席营运官潘伟迪(VikramS.Pandit),他于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