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国对手半路杀出 180亿美元抢先得手
中国石油商的海外并购之路在美国遭遇荆棘。昨天,美国第二大石油商雪佛龙德士古喜气洋洋地宣布将以180亿美元收购其“同胞”优尼科,这意味着几欲出手的中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商中海油的竞购受到严厉打压。
中海油方面昨天不愿为此消息作出任何评论。雪佛龙德士古在声明中却难掩喜气,它同意以164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购加州优尼科,并承担其16亿美元的债务。这一交易将使它跻身亚太地区一流天然气生产销售商行列。
1月份曾有消息称,中海油欲出资130亿美元(当时石油股的市值远不如现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扶摇直上后,优尼科的身价已大涨至18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它的动因是为了获得更多东南亚油气资源以满足中国市场,因为若能收购优尼科,中海油有望掌握其在里海的油气资源。
优尼科拥有的油田位于里海周边五国之一的阿塞拜疆,并掌握有“里海石油开关”之称的巴杰输油管道8.9%的股份。该油田拥有近70亿桶原油资源,优尼科掌握超过10%的权益,若收购成功,能增加中海油原油的30%净产量。
但曾屡次大手笔成功购入外国油气田的中海油,此次显然要无功而返了。外电报道认为,在收购前夜,中海油内部高管的分歧加深,导致了该收购计划受阻,致使最后被其他跨国能源公司乘虚而入。
昨天下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否认了外电的分析,她说:“我个人认为,在此次中国能源公司受挫的原因中,美国抑制中国能源战略的因素占据了很大比重。”
极为“凑巧”的是,收购优尼科的这家跨国公司正是美国本土坐第二把交椅的能源公司。
邢厚媛提到,在能源领域中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一直不断。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特别是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特别关注”。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披荆斩棘,因为它们通常是代表着国家利益,来自收购国的各种有关意识形态、国家安全方面的非议和质疑让它们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在此次中海油受挫前不久,还有中国五矿收购加拿大铀沙矿并购案搁浅。
(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