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二季度通胀压力较大
CPI回落并不能认为中国将再次面临通缩的压力。由于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比较大,因此食品价格波动对CPI的比较大。虽然自1995年以来,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下降,但这一指标仍接近40%。以粮食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物价的滞后效应减弱。而中国面临的涨价压力主要来自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国际石油价格;第二、国际原材料价格继续面临上涨压力;第三、生产资料价格;第四、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但涨幅回落;第五、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第六、劳动力成本。
主要指标预测
二季度CPI将介于4%—5%间,主要依据一是供给大于需求格局没有改变;二是粮食价格涨幅回落;三是PPI传导至CPI机制有问题。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了价格传导滞后,日用品和衣着等一般消费品需求增长基本稳定,而技术进步有效地稀释了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对生活资料价格的压力。
人民币加息压力仍然存在。一是负利率仍然存在(考虑投资品价格、资产价格,目前物价涨幅预计6%以上);二是通胀压力继续扩大;三是美联储可能再次加息;四是预计2005年内人民币利率将上调0.25-0.5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第二季度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能性较大。一是宏观调控的需要;二是回收银行多余的流动性资金的需要。汇率制度改革期待加速。当然汇率制度改革面临一些难题:一是巨额境外热钱流入中国;二是改变结售汇方式;三是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
从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继续扩大。弱势美元的局面可能会继续,甚至更弱。
宏观调控走向分析
2005年,宏观调控的力度不会减弱,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地位大大提高,“两会”报告指出,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统一起来。这次宏观调控目的非常明确,即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反通胀。我们认为,被抑制的地方投资热情正在新一轮价格上涨中点燃。今年来自国际输入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和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了中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不断扩大,部分已经开始向下游传递。因此,我们预计2005年第二、第三季度宏观调控将面临巨大压力,一系列针对通胀的政策将出台。
货币政策仍将担当宏观调控的主角,特别是在总量调控和反通胀方面货币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总体偏紧。
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央行的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传导机制,商业银行更多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二是宏观调控目标多重性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三是对于经济过热,可以吸收流动性、提高贷款利率,但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目前可用的工具十分有限,结构性的问题就应该用结构政策来解决,而货币政策总体上来说还是总量。
2005年宏观调控对资本市场的负效应有所减小,加息与升值压力对资本市场的资金效应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
( 责任编辑:吴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