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房贷利率可以考虑小幅微调
王召
目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变化正在向住房销售价格指数传递,这种状况与2003年和2004年相类似。因此,利率调整不宜唯一关注价格指数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住房贷款利率可以考虑继续小幅微调。
被遮盖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2003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投资和货币信贷猛增现象,虽然当年年末有所缓解,但是2004年上半年最初的几个月表现却更为明显。在这样一种经济运行态势下,中央果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施宏观调控。
尽管经济运行出现诸多问题,但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走势来看,通货膨胀问题表现并不十分突出。就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数据而言,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出现在2004年8月,为5.3%;就消费价格指数年度数据来看,2003年为1.2%,2004年为3.9%。
如果与1978~200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水平6%相比,上述数据似乎很难成为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理由。而且,按照过去经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上涨将会很快转化为消费价格的上涨,但是2003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间的巨大差异始终没有消除,以至于学术界惊呼,两者之间的传导过程大大延长了!
针对上述问题,还需要我们从当前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众所周知,特别是在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财政政策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由行政主导发挥作用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弱。
当前这轮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动力主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它们带动了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最近几年房屋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
从统计数据上看,2003年各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大约维持在4.1%~5.1%之间的水平,而2004年则维持在7.7%~10.8%之间的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消费价格指数,并且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化出现同向变化趋势。
我们知道,消费价格指数并不包括住房销售价格上涨因素,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钢铁、水泥和电解铝,它们被用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生产资料价格变化正在向房屋销售价格传导,相应分流了向消费价格的传导。
基于上述逻辑,我国未来消费价格走势将主要取决于粮食和食品价格,取决于能源价格,而与生产资料价格之间联系相对疏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2005年我国消费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不会太大,能够控制在全年4%以下的水平,但是需要密切关注房屋销售价格变化。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消费价格指数中应当考虑住房价格变化因素。我们知道,人在一生中往往需要几次更换住所,获得住房所有权行为本身是一种投资而并非消费。因此,将房屋销售价格变化纳入消费价格指数显然并不现实。
虽然上述提法并不科学,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宏观调控既要关注消费价格水平,也要关注住房销售价格。
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将GDP缩减指数用作宏观调控的指向标。首先,考虑到工作量的浩大和数据的准确性,目前世界各国只公布GDP的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因此GDP缩减指数的月度数据几乎无法得到。而仅仅根据季度数据进行判断,容易使宏观调控失去灵敏性。
其次,GDP缩减指数并未考虑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金融资产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变化也会越来越强烈。当前阶段,既要看到资产价格中的一种——房屋销售价格大幅上升给宏观经济带来的扩张效应,也要看到另外一种资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不断大幅下跌给宏观经济带来的紧缩效应。
政策需要灵活组合
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来看,2005年GDP增长速度大约在9%左右,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偏大,上调利率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目前来看,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利率主要包括普通商业贷款利率和住房贷款利率。根据前面部分的分析,普通商业贷款利率何时上调可以主要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以及货币信贷走势,而住房贷款利率的上调则主要关注住房价格水平。
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上调住房贷款利率,就5年期住房信贷利率而言,由于大大低于同期住房销售价格指数,也应被视为是一种较低的利率水平。显而易见,2005年央行利率水平将有很大上调空间。
普通存贷款利率和住房信贷利率调整宜慎重选择出台时机。与此同时,针对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房地产过热问题,我们宜相机抉择,选择继续小幅上调住房信贷利率。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利率敏感性行业。利率水平的调整不但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商银行贷款的成本,也会使买房者当期购房欲望显著下降。
与2003年121文件出台不同,这次“围攻”中央银行房贷政策的群体主要是买房者。而且,房贷利率上调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买房者的提前还贷意愿,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压力。
实际上,上述现象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房地产业的利率敏感性。如果利率一次上调幅度过大,房地产业就有可能骤然降温,不利于延长这轮经济增长的持续期。
除去利率手段之外,准备金政策也有可能被再次使用。如果人民币汇率水平继续维持不变,外汇占款的上升就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势必会通过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大量回笼货币。
最近几年,虽然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花样翻新,但考虑到近年央行票据财务成本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实际非常需要寻找外援。由于央行票据发行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升均有紧缩货币的功能,因此,准备金率的再次使用完全可以大量替代票据的发行,帮助公开市场操作摆脱困境。当然,准备金政策是猛药,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尽量少用。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