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张卫星携“全流通方案”谋求机构认同
两公司试点申请上报证监会
全流通方案苦苦等待3年仍未见下文,但知名市场人士张卫星已不想再等下去了。
张卫星曾经因提出“缩股减持”的全流通方案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4月9日,他将自己新的全流通试点方案向十几家机构投资者做了集中介绍,希望借此获得认同。这场被称为全流通试点小聚会的研讨,能否将全流通事宜继续推进一步,谁也不敢有十足的把握。不过,目前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将由张卫星参与设计的全流通试点申请,上报至证监会。
机构投资者的期盼
来自京、沪、深等地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参加了在京举办的全流通试点的征求意见研讨会。会上,张卫星将其全流通方案进行了细致讲解,并请机构投资者代表提出疑问,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前景。
张卫星称,包括长盛、嘉实、招商等基金公司的投资人员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内部的投资人员对他的方案提出了质疑,但最终机构投资者认同其观点,希望全流通能够尽快实施。
“全流通是解决中国股市所有问题的惟一方法。”这是张卫星近年来的主要观点。据张卫星透露,由他参与设计的全流通试点方案获得了几家上市公司的认可,并已经有2家公司将全流通试点的申请上报至证监会。
缩股还是扩股
2005年被监管机构和相关的市场参与者视为重大的转折之年。而全流通作为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也被视为破题在望。
在全流通是否必要的问题上,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为代表的反对方,强烈反对将全流通视为股市最大障碍。支持尽快实现全流通阵营内部也形成了以张卫星为一方、华生为一方的对立两派,但全流通试点的呼声近期的确是越来越高。张卫星的全流通试点研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按照张卫星的两套方案,解决全流通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非流通股比例缩股流通,二是社会流通股按成本比例拆细。前者是按流通股股票的发行价与非流通股的折股价的比例关系进行“缩股”(要考虑历年来的分红差别,而送股、配股等因素已同比处理过不用再处理了),举例来说就是假如国有股的折股价格为1.5元/每股(近年来非流通股的成本大多在此范围内),社会流通股的发行价为6元,则非流通股缩股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张卫星认为,缩股流通方案可有效提高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同时大幅降低市盈率,增加股票的投资价值,并能降低国有股及法人股的持股比例,达到国际认可的控股股东的控股在30%左右,并彻底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但可行性缺陷是牵扯的利益众多,可能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大争论,H股问题不好解决。
社会流通股按成本比例拆细的方案,则是按流通股股票的发行价与非流通股的折股价的比例关系进行社会流通股的“扩股”。张卫星举例说,假如国有股的折股价格为1.5元/每股,社会流通股的发行价为6元,则所有流通股数量拆细变为原来的四倍,市场上的股价自动除权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解决“同股同价”问题,解决“同股同权”问题。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股票的发行比价关系,产生不同的拆细比例,然后进行股价的彻底的大除权。
张卫星认为此方案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将盘活几千亿国有资产。社会流通股虽然股价大幅下跌,但股票数量同比增加,提高了股票的投资价值,降低股票的风险。
张卫星反对采用特例式的方法全流通,例如国有股回购、国有股配售等,认为目前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他也反对全流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以避免股票市场产生放大效应,形成减持股灾。
可行性有多高
据了解,参加研讨会的机构投资者代表并非泛泛之辈,而是主管具体投资的一线人员,对全流通方案的可行性有切身体会。在会上,有多家机构对张氏方案提出强烈的质疑,例如方案的可行性、对市场的冲击等方面。
张卫星对记者称,经过交流,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基金经理和保险公司投资部经理最后基本认同了他的观点,并有基金公司和财务公司人员表示,近期将寻找有意探索全流通试点的公司,分析究竟有多少上市公司适用全流通扩股方案。张卫星认为,国内上市公司估计有95%的公司能够以扩股方式进行全流通试点。
就全流通试点问题,昨日记者采访深圳几家基金公司投资部人员时发现,基金经理对全流通试点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不认为全流通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对于张卫星等学者提出的民间全流通方案,基金经理们表示如果监管部门和国资部门无法形成一致,那么即便具有可行性也很难得到认可推行。特别是国内其他领域已经证实,试点成功并不一定保证全面推广的可行。而即便消除了股权分置引起的“股本泡沫”,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不能取得可靠增长,投资者对全流通的公司也不会青睐。
有基金经理甚至认为,目前还看不到全流通试点的成功,将对1300多家企业产生什么样的盈利影响。全流通试点“尘埃落定”前,无论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 责任编辑:林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