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价格联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航运行成本偏高、管理粗放等体制弊端。过去的禁折令以及去年的运价改革方案都没起到这样的作用,今后更不可能相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价格联盟,如果得不到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认同,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土崩瓦解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比市场有力量,“价格联盟”就是其表现之一。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曾先后见到过钢铁价格联盟、彩电价格联盟、空调价格联盟、水泥价格联盟、电脑价格联盟、汽车价格联盟、机票价格联盟、券商佣金价格联盟等等,但不幸的是,这些联盟无一不昙花一现即以失败告终,成为市场的笑柄。
按理,被市场一再教训后,人们应该学得聪明才是,然而,偏偏有人一犯再犯。民航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据报道,民航总局4月要实施“价格联盟”新政,包括完善价格协调机制、调整机票代理佣金等措施,具体实施则由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监控。民航总局的一位人士称,不受限制的价格竞争给航空公司的利润造成很大压力,而航空公司间的价格协调机制则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实现利润。
说实话,看到这则消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航空公司的日子刚好过一点,千万别再折腾它们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说明,正是价格竞争,而不是价格协调机制,给了航空公司活力和利润。
先看正的方面。民航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利润达87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利润总和,而这还是在油价大幅上涨的不利情况下取得的。民航界人士自己认为,去年航空公司利润的提高,原因之一是运价改革后,票价体系更加灵活,对旅客的吸引力大增,各航空公司客座率明显提高,因此增加的收入中有近80%转化成了利润。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是靠实际的票价放开取得的;反的方面是,民航总局去年4月20日推出了运价改革方案,规定所有国内航线的机票票价下浮幅度不得超过45%,以期限制国内航空公司由于“价格战”导致的恶性竞争,但实际上,2折、3折的机票频频出现,当年的一纸公文早已被各航空公司抛于脑后,更不用说前几年的禁折令了。
事实上,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由于搭载乘客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架飞机载200名乘客与载1名乘客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这时候,机票打折是实现航空公司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方法。所以,国外民航通用的一种定价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班次等因素,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即经济学所谓的“价格歧视”。唯利是图的航空企业岂能不懂得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价格战也并非国内航空公司的“专利”。1981年至1982年初,美国航空公司(AA)和勃兰尼夫航空公司(BA)也曾为争夺客源和市场份额,频繁挑起价格战。为避免两败俱伤,1982年2月21日,AA总裁克伦代尔与BA总裁帕特南通了一次电话,建议两家在定价问题上达成一致。谈话内容被泄露后,美国司法部立即指控克伦代尔提议固定价格,违反了反托拉斯法,被课以重罚。克伦代尔被重罚的原因,是因为司法部认为,比起因价格竞争造成的企业利润下降,人为组织所谓的价格联盟,企图通过企业间的串谋来影响甚至操纵价格,则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极大的伤害。
但在国内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情形。政府总要插手企业价格的制定,所以除了企业定价外,我们还有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等。虽说一些政府定价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机制的缺陷,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比如对于垄断产品或公共产品的限价,但本质上政府直接控制价格亦属价格垄断,只不过与企业串谋形成的经济性价格垄断不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是一种行政性价格垄断。大量的经济性价格垄断和大量的行政性价格垄断共衍共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便是我国当前价格垄断的主要特征。
回到民航总局的“价格联盟”新政,这是一种兼有经济性和行政性的价格垄断。作为民航业的主管部门,一再干预微观企业的定价,这已经错了;而对需要干预的几大航空公司的价格联盟,却又放任不管,可说是错上加错;现在竟以行政手段推动建立航空市场的价格协调机制,公然站在企业一边而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如此监管完全有悖于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能。
中国民航的问题不是建立价格联盟,不能通过价格转移要老百姓为航空企业的改革买单。事实上,价格联盟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航运行成本偏高、管理粗放等体制弊端。过去的禁折令以及去年的运价改革方案都没起到这样的作用,今后更不可能。相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价格联盟,如果得不到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认同,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土崩瓦解。已有市场人士预言,民航总局若推出新政,其“寿命”将超不过两星期。这样看来,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草率决策,不过是给市场留下又一个笑柄而已。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