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人都到哪里去了?”
在这个“民工荒”年代,被民工晾在一旁的老板们最困惑的事莫过于此,但“民工荒”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只是当它以如此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时,才显得严峻和残酷。但当我们将困惑的视野从眼前转向全球经济进程时,我们就会发现在国际产业分工布局中,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民工荒”正在向珠三角发出产业转移的市场信号。
“劳力产业”大转移
数字是最有力的表述。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字,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排名中上升到第四位,而推动快速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就是国际制造业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步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通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一大批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进出口增长效应,也正是在这两个地区出现的,据统计,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六省市2003年出口增量占全国出口总增量的82.1%,进口增量占全国进口总增量的74.8%。
与此同时,广东制造业一举扭转近年来投资增速缓慢的状况,仅2003年上半年制造业基建投资就增长了75.1%,而制造业的投资更是增长了59.5%,创下近十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这两股力量成为吸纳民工的洼地。
这一年,也就是2003年,广东首先出现了“技工荒”。第二年,“民工荒”就降临了。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亚洲四小龙”,民工荒都是促使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直接原因。中国台湾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劳动力短缺和工资大幅上涨,使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优势,从而开始了产业升级。上世纪90年代,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大陆的工人成本只有台湾的20%。
上图:东莞已成为世界IT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图为东莞电博会场景。本报记者 施用/和摄
“前店后厂”大转移
“前店后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但在“民工荒”中,“后厂”和“前店”正在拉开距离。正如当年台湾、香港在产业转移后,仍把强大的接单能力保留在自己手上一样,珠三角一些企业也开始复制这一经营模式。
在东莞,一间去年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制衣厂,节后回来上班的只有不到20人,这个厂的“民工荒”是由于老板接到的订单利润较低,在老板自己也赚不到钱、无法提高工人的工资的情况下,这位老板说他不久将把厂迁往租金较低、人工较便宜的粤北去,东莞只保留接订单的门面和打板间。
像这样准备将厂迁往成本更低廉地区、在当地保留门面的,在珠三角企业中十分普遍。2004年,佛山西樵引进的产业规模达25.98亿元,在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进入西樵的同时,一些本地的中小企业打算迁往欠发达地区。
“破局之战”已打响
在记者的一个旧采访本中,还保留着两年前在南海采访时记下的一句话:在产业转移的道路上,“亚洲四小龙”的今天将会是我们的明天。
珠三角的“今天”,正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服务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
2004年前三季度,商业投资已经占到了南海东部的76.5%,在南海平洲,当地商业投资就比2003年增长了56倍,一些镇的商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南海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腾出东部空间来容纳商业投资,将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工作。不久前,一批在城区内的小五金企业已经开始走上了搬迁之路。
在纺织服装业进入后配额时代时,佛山纺织集群的产业升级更加明显,低附加值的企业将会淘汰,但这种淘汰不是灭亡,而是转移到另一个可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销售量占广东市场50%、全国市场35%的南海铝材业,近年在出现五大巨头的同时,铝材企业的数量从数百间急剧减少到约100间,由于“民工荒”,这种减少还将更加快速。在采访中,凤铝总经理吴小元告诉记者,民工荒只是小企业的民工荒,效益好的大企业不存在民工荒。民工荒正在凸显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好技工和好的熟练工人将被吸引到优秀企业中,那些技术落后、规模较小、利润较低的企业,由于无法支付较高的工资和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正在面临搬迁或者沦为大企业配套车间的困境。
我们不必因“民工荒”而杞人忧天,因为一个新的、在更高层面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珠三角将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