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眼看着汽车市场的低迷,心忧着本土企业的技术缺失,中国人的自信心显然还没有在汽车行业发挥出来,但是,外国同行已经在叫“狼来了”。
意大利《共和报》近日发表名为“中国将挑战世界汽车制造商”的文章,认为中国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最大竞争者,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生产出意大利近100年生产的汽车总量,2010年中国将成为汽车的净出口国”。
加拿大的很多厂商也把中国供货商看成是未来的竞争对手,“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零部件成本也较低,在5年内,接受专业培训后的中国公司将逐渐成为竞争对手”。
英国《金融时报》以《中国车开向西方市场》为题撰文分析了“令世界上大多数汽车制造商感到的不安”,感叹“中国作为制造商,而不仅是消费者,登上世界汽车舞台的漫漫征程已经开始,而这场征程令人担心已久”。
对于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参与竞争的前景,不光西方汽车制造商担心。就生产成本而言,无论日本、韩国,还是其它任何亚洲汽车集团,都无法应付中国。
看过这些外部评价,再看“联想重组济南汽配进军汽车业”的新闻,也就不让人吃惊了。尽管对于联想的“联想”还停留在IBM笔记本上,现在人们应该知道“联想无极限”的真正含义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企业要讲比较优势。可提到劳动成本优势,想到的大多是轻工业,如纺织、服装。为什么中国企业认为自己可以在汽车行业与国外对手一争高下呢?汽车行业的转变,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比较优势是分层次的,而且也是不断变化的。
首先要搞清楚,联想进入的是汽车配件业,而非高档轿车生产;安徽的奇瑞公司期待出口海外的也是小型车,不会是技术含量高的豪华房车、时尚跑车。
林毅夫解释说:现在中国汽车行业跟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彩电产业时相似。汽车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基本以组装为主,而且是发展轻型、技术比较成熟的汽车,就比较优势而言,中国接近这一阶段。“家用型、经济型的汽车,大部分零部件国内可以生产,引擎可以进口,然后再组装,完全可以有优势的;对于高档汽车而言,技术变迁快,各方面要求高,研发费用更是太高,就应该走合资道路。”
一个好理论总是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一年多以来,中国民企纷纷进入汽车行业,绝对是“无利不起早”。由于宏观调控环境,一些民企最近打了“退堂鼓”,可并不改变他们进军汽车行业的最初想法,只要更多借助制造优势,皮卡、经济型车都是挣钱的买卖。
解释比较优势变化,还可以看看钢铁产业。钢铁产业虽然投入资本大,但在国际分工中已经是很传统的产业了。美国钢铁产业没有政府保护基本上活不了,比较优势一步一步转移到了日本、韩国。经过25年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钢铁产业现在已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了(技术与资本密集度大的特殊钢材例外)。不仅炼钢、造车,造船也是如此,现在造船业实际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了,因此中国的造船业也将有突破式的发展。
笔者讲炼钢、造船、造汽车,说的是比较优势转移的道理。中国企业既不能妄自菲薄,认为汽车行业资本密集、研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就完全不能进入,而忘记了车也分个三六九等;同样,企业也不能枉自尊大,认为钱多了就可以生产高档车了,忘记了自己可以拿出来研发的资金,相对于外国汽车巨头的研发投入,仍然只是九牛一毛。
很多中国企业是靠着一步一步按照比较优势办事发展壮大的,比如重庆力帆。原来重庆这个地方首先做摩托配件,当配件产业成熟以后,像力帆这样的整车厂也就很快发展起来;当摩托成熟了,力帆又把生产放在了农用车上;等到技术再成熟一些,资金更充裕一些,力帆要生产低档的小轿车了。只要这样一步接一步,力帆难保有一天会成为宝马、奔驰。
联想不同,它以前是做电脑制造的,现在做汽车制造也无可厚非,只要进入的汽车零配件行业符合比较优势就成。当然,联想还需要行业人才、行业经验。有了比较优势只是有了成功的基础,没有比较优势的事则完全做不得。
讲比较优势,要用发展眼光。今天按照比较优势从事“低端”行业,是为了以最合理的方式尽快积累财富,好在明天进入相对“中端”的行业或者同一个行业的“中级阶段”,然后在后天才能进入最“高端”。在发展经济的每一步都要按照比较优势办事,既不能跳跃,也不能停滞不前。我想,这可能就是对那些怀疑“比较优势理论”者的最好回答,因为他们往往嫌弃低端,认为“比较优势就是让中国的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