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王吉舟质疑郎咸平制造学术研究成果“赝品”
朗咸平先生,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长江商学院财务学客座教授,曾于2004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刮起“郎旋风”。
郎咸平教授尤其善于通过对著名公司资本运作进行一针见血的“财评”,来揭示企业资本运作与MBO过程中的财务丑闻。格林科尔、长虹、海尔、TCL都先后成为朗教授研究的案例。
最近,朗教授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身上,并开始发表关于这两家企业资本运作的财评文章。
2005年4月20日,朗教授在香港《东方日报》B06版与《太阳报》B10版的《朗评》专栏发表最新的财评研究文章《蒙牛后起威胁伊利》。
文章刊出当天,即有内地专业人事指出,该文章的标题、立论、观点、数据、财务分析过程、甚至是具体的并购行动计算结果与文章结构,均与内地财务专家于2004年12月30日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的文章《蒙牛挟外资威胁伊利生存》一文出现了惊人的雷同。
郎教授是否江郎才尽,以至于需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带着这一问题,本报特意采访了《蒙牛挟外资威胁伊利生存》一文的作者:颐合财经副总裁王吉舟先生。他就此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郎教授今天在香港著名媒体上发表了《蒙牛后起威胁伊利》一文,请问郎教授的这篇研究文章与您有无合作关系。
王:我与郎教授并不认识,我们之间也没有任何合作的渊源。
郎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者,我是市场人士,可以说我们之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没有什么结合点。而且事实上,郎教授写这篇文章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同我进行过任何方式的沟通,而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和财务分析内容,与我先前公开发表的文章出现大量雷同的事实,也是令我十分惊讶的。
作为一个享有盛名并且在财经领域有很强影响力的学者,郎教授在学术上一贯是十分严谨的,我十分尊重他,并且,郎教授以前的全部文章,看的出来都是出自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知识积累,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原创的精神,而原创,在盛行抄袭的今天,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所以,郎教授这次研究伊利与蒙牛案例,在未与我沟通的情况下,其文章和我文章雷同的巧合,使人惊讶。
记者:这类公司财评文章,都是在充分研究公开披露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郎教授与您的文章应该采集自相同的信息,出现雷同,是否有巧合的可能?
王:可能性很小,因为这里边有作者个人偏好不同的问题。
创作公司财评文章的流程大体分三步:首先,采集大量的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第二,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专业知识把这些数据分类,并且形成评论观点;最后,写出完整的文章。
首先,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说都是海量的,你在google上随便一搜,恐怕都是上万条、甚至几十万条的结果,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如同大海捞针。而且,什么信息是对你文章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这里边有一个选择和个人偏好的影响,每一条信息你都要选择一次,成千上万条信息,如果说最后两个人选择的结果一样,那是不太可能的。
打个比方,叫你和另一个人分头去菜市场买菜,你们最后买回了完全一样的品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们的偏好和选择过程不同。
其次,因为我是投行人士,所以我研究这两家乳业上市公司的视角比较独特,与学术界的专家完全不同。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资本运作与并购的财务数据出发,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和我的专业知识,来构思文章和观点。因此,我的文章十分独特,可以说,如果要引用的话,痕迹会非常明显,这一点,我想,郎教授作为资深的企业财评专家,应该也有同感: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细节出发,进行公司资本运作分析与构造文章,是手工劳动痕迹非常明显的事情,就好象画一幅油画,这一件艺术品,需要艺术家一笔一笔的积累很长时间,才能做出来,因此,画作的个人痕迹会很强烈,无论把它摆放在任何地方,无论署不署名,行内人一眼就知道这是谁画的。因为别人很难做出完全一样的东西,大家下笔的角度、偏好、力度、顺序都不会相同,如果这些痕迹都一样,那可以说,其中一个人是在刻意参考另一个人的东西,就是大家所称的“赝品”。
记者:如果郎教授确实使用了您的文章而并未与您沟通,您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郎教授本人是一贯倡导学术作风严谨、学术尊严不容践踏的,此次出现如此不严谨的地方,我觉得比较蹊跷,除了学术道德上的谴责,我想,也不排除借助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可能。
记者:那您的文章是什么时间、如何发表的呢?
王:我研究蒙牛与伊利的资本运作时间很长,可以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这两家企业的发展,2004年10月,我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蒙牛乳业上市过程全揭秘》,后来其中部分内容发表于《新财富》杂志2005一月号。2004年12月,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MBO违规事件曝光,舆论哗然,我在一周内先后写了两篇财评文章《2个人缘何决定27000人的命运》和《蒙牛挟外资威胁伊利生存》,分别发表在《新浪财经》和《中华工商时报》上。其中的后一篇,就是和郎教授今天发表的文章产生“雷同”的文章。
记者:您能具体指出雷同的地方么?
王:郎教授的文章一共只有1600字,除了标题,明显出现雷同的地方有9处。神似之处就更多了,这两篇文章都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查到,读者看后,自然明白。
记者:我们注意到,郎教授的连续三篇关于蒙牛和伊利的财评文章,署名明显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前两篇文章署名与其一贯财评风格无异。最后一篇,也就是今天(05/4/21)早上的《东方日报》郎评,署名部分忽然多出一句话“本文係與王吉舟共同創作”。您知道这个变化么?
王:我再重复一次,我没有与郎先生共同创作过任何文章,我不认识郎先生。他为什么加上这么个和我共同创作的一句话,我不清楚,他也没有和我商量过。
(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