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作者:胡家源
商务部连发28张“进口油牌照”,无疑人为地将“对内开放”提速了。但业内人士认为,鉴于资金和技术门槛,目前进口“牌照”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对于正在迎接民营企业进入的石油垄断行业,先开放上游的油源和开采权,还是先解决下游的流通和定价权,这是一个问题。
前者牵涉能源安全,后者关系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两难之间,发改委能源局不得不慎重选择,临时取消了4月2日与石油商会的内部研讨。
而在这个微妙时刻,商务部连发28张“进口油牌照”,无疑人为地将“对内开放”提速了。“规则需要更多的协调和磨合,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却在逼近。尽可能多的先入场,这可能是决策层的想法。”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
“第四次放行”的含金量
这是商务部第四次放行国内石油商,也是今年以来在原油、成品油非国营贸易企业进口权上最大的一次动作。
在4月7日和13日发布的2005年第12号、13号公告中,商务部向28家企业发出了非国营贸易企业进口原油、成品油的“牌照”。至此,已有39家非国营贸易商拿到了原油、成品油的进口牌照,它们当中获原油进口牌照的企业有16家,获成品油进口牌照的企业有23家。
从去年开始,民营石油商开始获准进入这一领域,最早拿到原油进口牌照的是湖北天发和黑龙江联合石油。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鉴于资金和技术门槛,目前进口“牌照”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商务部公布的申请条件中,“拥有不低于1万吨的成品油进口码头”和“拥有库容不低于5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储罐”这两项要求是一个多数民营企业跨不过的门槛。据了解,投资一个库容大于5万立方米油库大约要2亿~3亿元,而投建“1万吨的成品油码头”比前者投资更多。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同时,申请进口原油牌照的门槛比此更高。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除保留国营贸易外,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720万吨,进口成品油400万吨(含燃料油),随后每年增长15%。
而据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透露:目前,在总计1260万吨的2005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中,民营企业只获得了约20%的配额。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商务部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配额已经发放完毕,“要拿到配额只能等到明年了”。
开放路径悬疑
事实上,发改委在对内开放的领域选择上确实存在着矛盾的命题。
首先,海外购油的想法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操作。目前国内的柴油批发价格为4000元/吨左右,而海外进口价格比这个价格每吨高2000多元人民币,汽油价格每吨也高出800多元人民币。
“进口越多亏得越多,拿到配额仅仅是多一条路走,按照国际油价,今年是不可能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业内人士分析,只有国际油价比国内油价低700~800元/吨,从海外进口成品油才有利润。
其次,国务院38号文件,即《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国办发【1999】38号),是横亘在民企面前的一道难关。
按此文件规定,国内各炼油厂(包括社会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必须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成品油。这客观上造成了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对中国石油市场的垄断。
更多的民营企业面临的是不光在进口、开采方面,更是在销售方面受到的重重限制。
倒逼开放时间表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在今年12月11日之前,中国将全面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在2006年12月11日之前,放开成品油的批发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郁松此前曾公开建议,中国有必要在2006年底,向外资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之前先对国内企业开放,让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在成品油流通环节发挥更大作用,“而关键是要找出一个真正适合各个环节、能够稳健推进的改革方案”。
2003年,在对内市场开放的时间和步骤是不是要提前开放等问题上,相关主管和利益部门的争论一度十分激烈。以致在这一年里,国务院领导曾亲自先后作过三次批示,就相关问题提出具体意见。2003年年底,国务院定下在2004年6月之前提前对内资企业开放市场。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为了准备成品油市场放开,国务院72号文、38号文等4个对成品油市场设限的文件正酝酿废止,具体意见已提交到国务院法制办”。
然而,由于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问题,对于法规的修改和制定一直被推迟到2004年底。在当时发改委能源局召开的全国油气产业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民营企业家开始炮轰38号文。
事实上,国内很多石油民企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成立的,他们和中石油、中石化都有很深的渊源。而在38号文实施几年以来,石油中下游市场多元化格局也已形成,这个共生的局面使得改革本身充满了微妙的变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目前国内对民营企业进入上游市场的配套法规尚未出台的情况下,“联合起来组成民营石油集团,还不如与两大集团合作,安心在石油流通领域开展业务”,也许是很多石油民企的真实想法。
(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