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4月5日,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电价改革方案》要求,出台了新的电价管理办法,以求平衡电力供求关系,促进能源节约,适应电力资源市场化的要求。此次改革,标志着我国电价将实行新的定价机制,也被有关媒体称为“建国后最大力度改革”。然而,据记者观察,新的电价改革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首先,电价改革逐步向市场化转变,“竞价上网,煤电联动”将引入更多的市场因素,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可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电力严重短缺时期,在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必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公司投资电力,这种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很容易引发“一哄而上”的情况。据一位电力公司老总介绍,现在的电力投资大有作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他拿一个小水电站举例说,工期短、建设快,发电成本也较低。一个1000千瓦装机容量的小水电站,需要50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般情况下,小水电站大致需要六七年的时间收回成本。如果发电成本为3—8分/千瓦时(度),上网电价为0.25元左右,以每年的保守发电时间5000小时计算,每年发电5亿千瓦时,收入为1.25亿元。成本方面,运营成本2500万元,税收2000万元,银行还本付息4000万元,因此,每年至少有近4000万元的利润。一旦贷款还清(一般是15年),那么按照现行的地方政府给予的30年经营期限计算,就有近20亿元的利润。
其次,煤电互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当煤炭价格上涨时,电的价格(火力发电占大多数)也将随着上涨。反之,煤炭价格下降电价也相应下降。可是由于煤、电市场发育的程度、反应的快慢程度、自身内部的机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要实现二者的互动或说一致性就显得很有难度。
再次,电力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电价的调整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目前的市场情况下,电力短缺势必形成电价上涨。这样一来,一些企业、工商业部门为获得利润,将会提高商品在消费领域的物价,将增长的电价部分消化在消费领域,转嫁给消费者,使本来就处于物价上涨态势的市场注入不稳定因素,增加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