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要彻底解决中国股市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再造健康的股市生态系统,我们就必须正本清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认识和解决股市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中国股市再造工程的理论基础。要加大股市基础制度建设的力度,改善股市的“物理环境”。而股市“物理环境”再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一是政府和管理层要进一步加大股市整治的力度。从监管政策层面说,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对股市的政策取向差异很大,协调起来十分困难。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在政策调整方面的权力目前还十分有限。资本市场上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并不是证监会一家说了算,需要与相当多的部门协调,这种协商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妥协,其结果,一方面政策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策指向有可能与市场预期出现偏差。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组建一个跨部门的专门委员会,并由一位国务院领导直接负责,统筹运用各种行政资源,加快落实“国九条”,有效解决股市制度层面的问题,引导中国股市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是科学定位股市功能,坚决把融资市场改造为投资市场。要再造中国股市,就必须把股市的投资功能放在首位,加以悉心培育。中国股市快速扩容的阶段应当成为过去,股市从以扩容为主的粗放发展阶段过渡到以存量调整、增量控制为主的集约化发展阶段,应当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方向。所谓存量调整、增量控制,就是在未来两三年内保持市场规模基本不变,即上市公司数量不再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良性的退市机制,使部分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出市场,腾出市场空间给质量高的企业上市。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管理层应发挥大智慧,勇于卸下“保值增值”包袱,将存量资产股权以不高于净资产价格配售给流通股东,真正做到还利于民,让利于民。
三是把握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节奏,寻求股市新的平衡。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一般都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大量增加,必然对中小投资者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挤压,使中小投资者日益被边缘化。目前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也将带来股市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将从“捕食性食物链”转变为“寄生性食物链”: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将让位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许多中小投资者将通过购买基金等方式“寄生”于机构投资者身上,间接地参与股市投资。这一转变如果顺利的话,将使股市生态系统实现新的平衡。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要减轻阵痛,就必须大力培育股市的投资功能,因为在股市成为一个真正的投资市场之前,不能期望机构之间的博弈会给股市注入多大的健康因素,带来多少活力。因此,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步伐并非越快越好,而应该有一定的节奏,应该先强化股市的投资功能,使股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尔后再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股市的融资能力。
四是加大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建设和谐的股市环境。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加快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积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消除制度伤害;减免相关税费,切实减轻投资者交易费用。现在,印花税已由2‰降到1‰,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降低印花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减免红利税相当于增加了上市公司分红,提升了投资回报水平,其效用更在印花税之上。由于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实际上已形成双重征税,这与目前管理层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强调资本市场要有投资回报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五是对证券公司进行行业整合,形成新的行业发展格局。笔者认为,从全局角度考虑,国内券商应按照全能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战略框架进行行业整合。大部分中等规模的券商应该放弃“做大做强”这样不切实际的战略定位,立足于“做强做精”的战略定位,放弃风险巨大的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专注于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转型为专业化的证券公司,在发展壮大民族证券业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少部分有能力的券商应该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新形势,采取增量资本注入、存量资本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壮大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成为全能化公司,担负起直接与国外大型券商竞争的重任。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