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傍大款、傍名人、傍名牌,对于这类事情,人们早已不再陌生。现在看来,“傍”还有发展的趋势,它的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关注了“啃老”现象,说明了“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很好的前景。报道说,在大城市里出现了“傍老族”。一些年轻的学生高中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由于嫌工作累、收入低,宁愿待在家中靠父母养活,也不愿工作。他们说,反正父母也不缺自己的几百元钱,何必到社会上受累。而他们的父母也说,现在社会太复杂,孩子只要不给自己惹事,待在家里也好。看来,这些并不年轻的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很默契的“傍关系”。
值得警惕的是,“傍老族”眼下有蔓延和扩大的趋势,正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傍老族”并不鲜见。傍老人--也就是傍自己的父母,似乎没有危害他人的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傍老”是“傍×”家族的新成员,它在丰富“傍×”的内涵的同时,也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动向,而且还是一个既让人感到悲哀,又越来越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首先,从表象上看当然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哀。过去有句话讲“养儿防老”,现在倒好,与时俱进--“养儿傍老”。在某些人眼里,孩子傍老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按中国人的传统,老子生了儿女,就要把它扶养成人。这当然是中国的传统,但绝不是父母要养儿女一辈子。说实在的,在当今的社会状况下,许多父母自己的养老本身都没有着落,却还要被儿女“傍”,而且大部分“傍老族”已步入成家立业的年龄阶段,没有稳定的工作,负担又日渐沉重,虽然他们有父母养着,暂时还没有生存危机,还没有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他们的就业解决不好,不仅会给其父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还会让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其次,从本质上说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正如一位叫红泥岭的网友在中青在线的论坛里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大批量成建制有组织的生产这种现象的发动机!教育应该给孩子们多几条生路,起码让他们考不上大学也有些挣钱糊口的本事,不要逼着他们长大以后除了考大学、考研、考博,什么也不能做,从小就被逼着往‘废物’、‘社会的负担’、‘父母的累赘’那条路上奔。”确实如此,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没有给年轻人教会独立的意志、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他们勤劳、勤俭意识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心气颇高,眼高手低,价值观也出现偏差,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
其三,从结果来说最终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2030”这一群体,在今后乃至相当一段长时期内将是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主力军,承载着社会的期望,担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我国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里,他们这一代人的学习和成长、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可他们却患上了“精神颓废病”,思想懒惰,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意志薄弱,害怕艰苦,坐享其成,贪图安逸,好高骛远,大事干不成,小事又不愿做。不仅严重缺乏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追求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而且生存能力、就业技能与当今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差距较大,如何担当得起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
对于这些年轻的退休工作者来说,如何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救治,如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如何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解决“傍老”问题关键是要医治他们的“精神颓废病”,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敢地面对工作压力,积极主动就业,而不是消极回避就业。思想问题解决了,有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解决就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就不是一件难事。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