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夕,有两则信息颇值得品味:一是黄金周国内游7年来首次降价,甚至出现了罕见的“低价团”(《成都商报》4月26日);二是“五一”大假竟有六成居民选择“不出游”(《华西都市报》4月26日)。这两则消息本身就暗含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也反映出游客对“问题黄金周”的一种“消极抗争”,更折射出消费者对过度消费的一种“黄金理性”。
“黄金周”的意象很美妙,“黄金周”的运作也很尴尬!几年来,“黄金周”不仅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话题,更成为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的“竞技场”。许许多多从“黄金周”跌跌撞撞走过来的消费者,都不免会如此发问:疯狂消费到底成全了谁?黄金周又到底是谁的黄金周?尤其是面对旅游消费中的弱势地位和不堪回首的旅游经历,当初家家“倾巢出动”的疯狂消费热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平静,许多消费者的消费理性也逐渐回归。去年“十一”黄金周前夕,有27%的受访者打算蜗居在家,而几个月过后,如今在“五一”黄金周中选择“不出游”的受访者则已达六成。假若说当初动辄倾巢而出的旅游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如今六成居民选择“不出游”便是一种难得的“消费理性”回归了。
再者,消费者选择“不出游”,对曾经辉煌的黄金周开始“用脚投票”,还是对时下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的一种合理反映。试想,当旅游服务设施“欠帐”多多,并持续实施服务低档次、收费高价位运行时,游客本来满怀欣喜的“出行”变成了一路狂奔的“出逃”,本欲悠闲自得的“赏景”变成了心惊肉跳的“历险”。然而,就是这样的伪劣旅游环境,一个个景点还在蛮横地“涨声”四起,仿佛游客就是一个个任由其宰割的冤大头!面对这种尴尬的处境,消费者对问题成堆的“国内游”选择“用脚投票”,也就顺理成章了。
的确,“消费理性”是矫正“市场失灵”的又一“利器”,当数不胜数的国人把黄金周当作满满当当、紧紧张张的走穴或赶场时,各类商家趁势兜售其“奸”、兜售其“劣”,甚至干脆宰客无商量了。可如今,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恢复消费常态,当放松而不放纵、休息而不算计以及冷静合理的消费成为国人度假的新特点时,那些混水“捞金”的商家还能如愿或得逞吗?如今,面对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当初“涨价”呼声甚高的景点不得不维持原有票价,来势凶猛的“机票价格联盟”也不得不三改其口,这些每年在黄金周狂欢盛宴中扮演的“掘金者”角色的商家,也终于品尝到“折金者”的尴尬和无奈了!
故而面对黄金周一串串金灿灿的诱惑,消费者平静而理性的消费心态,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黄金”!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