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有关手机贴牌的争论,近来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在纷纷扰扰的争论中,信产部公布的一个数字却非常令人震惊:信产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说,电信管理局对22个厂家的22种型号手机进行质量抽查,抽查合格率仅为63.6%。肇因正是某些手机企业的贴牌行为(4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在如今这个讲求信用的时代,手机这种高科技的产品居然有三四成的不合格率,确实匪夷所思。
可以肯定的是,质量问题只是贴牌事件的表象,或者说是牵出某些潜在利益的线索。
尽管都被称为“贴牌”,但是所谓OEM的贴牌生产和手机牌照租用却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前者带来了产量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给消费者带来了实质的利益,对行业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后者却为水货、假货、劣货提供了温床。皆因前者贴的是品牌,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后者贴的是入网许可证,不过是绕过管制壁垒的投机之策。
贴牌手机的生存土壤,一为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一为管制政策下的寻租空间。相对市场监管不力这个可以弥补的漏洞来说,维持垄断的管制政策却更难打破,因此也是贴牌横行的恶果之因。我国目前已有移动电话用户3.34亿户,预计今年还将增加5800万户,市场空间极其广阔。但此前按照牌照管制政策,只有获得信产部审批许可的企业才可以生产手机,这就等于在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里维持了变相的垄断局面,后来者要么去信产部“公关”进入垄断圈,要么同已进入垄断圈子的企业形成寻租关系。
在牌照尚是稀缺资源的时代,牌照寻租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出租牌照恰是坐地收金,空手套白狼。因此,像托普这样的牌照出租“专业户”也乐得有此资源。一家手机厂商的高层一语点破寻租的潜规则:“在贴牌这个问题上,国内没有几家手机厂商是清白的。”
信产部对市场情况并非不了解,也动用过不少市场监管手段,但手机代理商很明白地指出:“信产部的检查常有,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风头过了一样卖。”这也难怪,要对数十个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长期的监控,难度的确不小,监督成本也很高,久而久之监管行为效果不佳在所难免。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在于彻底打破管制,放开竞争,手机牌照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不过,从首批仅有奥克斯、华为、海信、大显、江苏高通5家企业获牌,而申请企业达40多家的局面看,手机牌照仍然是僧多粥少,手机业相对垄断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手机牌照管制一日不打破,租牌恶果就一日难以根除。既然打破管制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期望步子能迈得大一点,放开竞争的力度能够再大一点。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