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药品采购招标为何搞成了南辕北辙?一位药商透露了其中的玄机。
“打点”才能中标
药品品种千千万,如何保证自己经销的药品能够在招标中胜出,必须精心“打点”。
照理说,药品招标的办法是比较完善的,
由中介机构发布招标公告,网上竞争性报价,专家库里抽取专家评标,表面看非常严密。但有环节就有“打点”的空间。
先得“打点”招标中介机构。这里指的是中介服务费之外的“打点”。这里面很有学问。往小里说,中介机构能给你适时提供竞标对手的信息,如果“打点”到位,中介机构还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或设置一些门槛将竞价品种分流或排挤出局,使你的品种享受“议标”的待遇并高价中标。
其次是“打点”医院。要中标必须有医院的支持。开标后竞价品种符合竞标的数量及其他要求,需组织专家评标,这些专家来自医院,如果能与专家较多的医院有交往,可以使评标有比较好的结果。
当然,这里说的“打点”也不仅仅指“临时抱佛脚”式的公关,更重要的是还有平常的联络,包括中介机构负责人和医院一些重要专家的高消费活动,经销商都必须有所考虑。尤其要使一些临床新药中标,一个品种花几十万元也属正常。
中标后还得“打点”
药品招标是一种特别的招标形式,就是中标合同是由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签订,只表明某个品种可以进医院,而并不表明医院一定要采购这种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患者吃什么药打什么针,医生说了算。
所以先得让医院采购你的药品。在众多品种竞争下,医院有选择权。某个品种要进一家医院,先要临床科主任写“申购单”,这得跟临床科主任表示。然后是药事委员会进行研究,这是药品进入医院的“临门一脚”,因此在开会前,经销商得分头去打点进入药事委员会的医院院长、分管院长、药剂科主任以及临床科室主任,这才能保证中标药品进医院。
接着得让医院使用你经销的药品,这就得在临床医务人员身上多下功夫。药品的提成非常高,一般在30%左右。这就能明白,为什么几元钱的药品医生不愿意开,而会开上百元的药,提成高呀。相应的是,医院的其他环节还得配合,药房要帮忙统计,也得有所表示。
总而言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打点”,才能使中标药品顺利进入医院并成功销售。由于各个环节“利益均沾”,一般医院也会采取种种措施变相鼓励医生多开药,将医生奖金和其他业务挂钩。很多医院都给医生编号,通过电脑查询医生处方量十分方便。比如一种抗生素针剂,出厂价仅为15元左右,中标价可以上百元,医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的回扣在40元左右,给处方医生的回扣可以在30元左右,经销商毛利还不到10%。
中标价包含“打点”费用
打点费用从哪里出,当然是购买药品的患者。事实上,药品生产企业在定价时,已经充分考虑了药品流通中需要的“打点”费用。
面对招标的激烈竞争和药品购销形成的行业潜规则,药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办法“提升”药价。比如更换药品名称,更换包装,或者改变药剂用量等等。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每支成本不到1元,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摇身一变成为“新药”后,价格可超过百元。
对这种“超高定价”行为,物价部门或无可奈何,或无动于衷。说无可奈何,是因为药品生产的专业性很强,定价部门通常只有三五个工作人员,面对品种规格数以万计的药品,怎么弄得清楚每一种药品的真实成本与合理价格?说无动于衷,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定价高了后,辖区内的企业产品定价高了,产值也就增加了,利税也可能相应增加。于是,物价部门会“高度配合”药品生产企业的涨价行为。
利益链条已经形成
从给药品定高价,到让高价药中标,再到给患者开高价药,实际上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正是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药价虚高。
先说定价。在药品生产企业花样翻新、虚报药价时,物价部门没有深入研究、仔细核查的积极性,这最终形成企业自主定价、预留打点空间的虚高价格。
再说招标。对于推举出来的药品评标专家来说,无论药品换了多么洋和多么新的名字,花样翻新得如何巧妙,但既然是国家批准生产的药品,其化学成分还是必须标注的,怎么能逃得过药学专家的眼睛?
再说用药。临床医生对于药效和药的性价比,应该说都有着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但当临床医生以什么药给的回扣最高为处方标准时,患者接受的只能是高价药,这样,药价虚高的产业链就最终形成。
在药厂、经销商、医院、患者四个环节,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医院,受损害最重的是患者。每当听到别人议论“药价太贵”时,我就脸红,因为我也曾参与了给药价注水的努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药品”,共找到
8888442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