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日之间必须政治经济两条腿走路,最紧迫的是改善政治关系
中日两国关系近日的困难局面已然扩大到了政治界之外。但中日“政冷经热”的局面恶化为“政冷经冷”了吗?在中国政府和各界的努力下,日商在中国并没有遭遇寒流。在最近的上海车展上,《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就看到了日车依旧火爆的场面。
“日车”仍然火爆
走进W3展厅,一眼便看到TOYOTA(丰田)漂亮的红色F1赛车。旁边的资料发放台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从深圳赶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次来上海车展,就是想看看丰田今年即将推出的两款新车——REIZ锐志和雷克萨斯LX470。漂亮,不虚此行!”
本次车展,丰田摆出了2000平方米的大展台,共展示了23种车型,第一次将4款新车同台向中国消费者展出,也是第一次同台发布年内将在中国上市的两款新车。
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企划部的张大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尽管近来国内有抵制日货的口号,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汽车销售没有受到任何冲击。而且,从这几天的车展现场看,消费者对我们的汽车很感兴趣。”
据销售人员介绍,仅开幕式的前两天,就有20多名消费者填写了购买丰田车的意向书。
在车展现场,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日本车——本田、丰田、日产、三菱——前都挤满了参观者。在本田的i-unit概念车表演时,观众几乎把展台前里外三层都塞满了,记者费了好大的劲都没能挤进去,只能抱憾离去。
同样为此感到遗憾的还有来自吉林的冯先生。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就是看中本田车,因为我们那里路况不好,本田的性能和质量比较适合。”
在他看来,作为消费者,他只关注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买日本产品和抗议日本是两码事,这不矛盾。”他说。
上海好家庭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志坚本打算买丰田车,但现在改变了主意,是因为“买车风险”。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决定改买帕萨特了,从买车风险来讲,比较合适。前段时间,听说北京有人砸丰田车玻璃。如果新车玻璃被砸掉,太可惜了,毕竟一块玻璃就值2000多块钱。”
日企投资中国温度不减
虽然中日两国目前局势复杂,但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很干脆地表示,本公司对华战略没有变化。
从3年前的“一汽丰田合作”开始,丰田开始大手笔实施中国战略——先后成立了一汽丰田销售、广州丰田等公司,把混合动力车PRIUS引进中国。丰田的目标是,2010年至少在中国轿车市场达到或者超过10%的份额。
一个月前,丰田中国总经理矶贝匡志明确表示,在中国做汽车行业不能目光短浅,丰田更看重“长远目标”。
日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萱岛幸久同样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他说,“中国市场对我们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排在北美、欧洲之后的第三位。”
他预计,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率在未来可望达到5%-6%,远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平均1%的增速。
其他的日本在华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在持续。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瑞馥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我公司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战略不会因为中日关系目前面临的困难而改变。因为,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是大趋势,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她透露,富士胶片集团今年也将在印刷、医疗及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生产及销售方面,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规模。
一项《日本经济新闻》的调查指出,日本企业目前在对中贸易活动上都保持了相当冷静的态度,至今非但未看到撤退的负面反应,甚至还有将近80%接受调查的日本企业表示,要继续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综合商社业界团体“日本贸易会”会长佐佐木干夫近日也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贸易伙伴。
日本财政部最新的资料表明,2004年度日本对华贸易额为22万7141亿日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0.3%,超过了日本一直以来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
中日经贸是“互惠互利”
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吕克俭曾在中国驻日大使馆做了12年的经济参赞,对日本企业比较熟悉。前不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80%的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都是赢利的。”而且,日本经济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强,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合作。
这应该说是日企继续维持对华投资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瑞馥则强调:“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开展也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近日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最高年份高达20%左右。对日贸易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近日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据测算,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
徐瑞馥说,单纯的“抵制日货”的口号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生产要素相互交流、按价值规律进行配置,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而且,日资企业的许多产品及其原材料在中国采购、由中国员工在中国生产,已经很难区分“日货”和“国货”了。“像这样的外国品牌在他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生产,企业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让中日“经热”不减
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印尼会晤。日本经济界对此一片叫好。日本经团联会长奥田硕在两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认为此次会谈是一大进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所长胡继平指出,中日两国如果持续“政冷”,可能会影响“经热”,甚至演变为“经冷”。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政治长期的相互冷淡可能会影响双方经济制度性的安排、合作方针以及相互优惠等。”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认为,如果不和谐的政治关系持续下去,必然会伤及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他说,事实上“政冷”影响“经热”已初现端倪。2003年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去年已被欧盟和美国所取代,中欧、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也都超过了日本。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金熙德研究员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在中日“政冷经热”局面下,本应对此最感焦虑、最应游说小泉不要破坏日本企业在华经营环境的日本经济界,却保持着沉默。
“这与日本经济界在 1972 年促其政府尽早恢复对华邦交、 1979年促其政府提供对华日元贷款时判若两人,也与美国经济界在中美关系陷于困境时挺身而出促其总统改善对华关系形成鲜明对照。” 金熙德说。
日本经济界为何不为改变“政冷”局面而努力呢?金熙德认为,首先,日本经济界对“政冷”的危害性尚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对改善政治关系缺乏迫切需要。其次,日本经济界人士一般认为,经济界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中日间的政治问题则应交由政治家来处理。
这一点,《瞭望东方周刊》本次采访在华日企时颇有同感。在回答记者“作为企业,希望能给中日双方的政府和民众提出何种建议”时,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回答仅仅是一句——“作为一家企业,我们不便对此发表评论。期望中日两国之间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也许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的观点更值得借鉴。他在4月初来华访问时表示,要避免进一步的“经冷”,必须政治和经济两条腿走路,最紧迫的是改善中日政治关系。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日”,共找到
575487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