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即使拆开来卖,也只有“大人物”才敢接手南方证券
□记者 张娅
南方证券的买家名单被再次更新。4月8日,建设银行非银行资产管理者——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基本确定接手南方证券投行业务,南方证券的经纪业务则将由一家创新试点类券商接管。目前相关部门已制定了接管机构候选名单,最终名单将以竞标方式确定。
推倒了券商倒闭最大一块“多诺米骨牌”的南方证券的重组工作,完整地诠释了“一波三折”这个中国成语。
在去年1月2日政府行政接管之时,市场就传出国际投行高盛公司有意重组南方证券的消息。一个月后,该传言被证实无果,国家开发银行立即被推上前台。该年10月更有消息称,国开行的重组方案已通过证监会审批并上报国务院,方案一旦获批年内即可执行。
同年12月,第一大股东为南方证券的哈药集团(600664)的一纸公告又隐约透露出中信集团对南方证券的重组意图。哈药集团在公告中表示,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投资银行——中信资本投资与美国华平投资、辰能投资三方共同斥资20.35亿元,对哈药集团以增资方式进行重组,同时为化解南方证券违规持股问题,哈药集团拟发出全面要约收购。这被市场认为是中信曲线进入南方证券的信号。
此后,又有兴业证券将接手南方证券投行业务的市场传言。但南方证券命运多舛的处境在频繁的市场传言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2005年1月,在一年的接管期满后,南方证券的行政接管时间被延长半年。
国开行在南方证券重组过程中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成立于1994年3月的国开行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正部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直属国务院。根据市场流传的重组方案,国开行通过承接央行为南方证券提供的再贷款78亿元,将南方证券整体纳入旗下,使之成为国开行向投资银行方向拓展的新平台,原南方证券就地破产。
然而,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使得国开行在金融混业方面的动作备受争议。有券商抱怨说,国开行因有国家信用可以拥有国家的担保特权,一旦国开行与其他券商形成竞争,就会造成市场的不公平。
而且,从近期相关课题组对《政策性银行管理条例》的讨论来看,巨大的政策障碍已经使得国开行不得不暂时在“金融控股”梦想前止步。业内人士透露,银监会希望国开行回到政策性银行的路子上来,不希望国开行开政策性银行混业经营的口子。
对于国开行退出、建银投资拟接手南方证券投行业务的消息,南方证券副总裁朱强并没有完全否认,但他排除了“4月份有新方案出来”的可能性。朱强对《商务周刊》强调:“目前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在正常进行。”
为何多家企业都重组南方证券未果?熟知内情的业内人士均三缄其口。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券商人士透露,由于南方证券涉及的利益团体广泛,各部门一直存在极大的意见分歧,但是,“由于害怕出现金融不稳定和社会动荡,高层的意图一直是要保护南方证券”。
如果说2004年是券商破产年,2005年就是券商救赎年。证监会主席尚福林3月31日向国务院提出的5点建议中,“采取实质性措施化解券商风险”已得到高层回应。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南方证券债务重组的示范效应对于其他券商显得极为关键。
南方证券的窟窿约为200亿元左右。其中挪用客户保证金80亿元,此项个人债务为央行提供的78亿元再贷款弥补;另有机构债务120亿,由于南方证券手中的资产大概价值40亿—50亿,因此南方证券净负债约为70亿—80亿,这部分主要是银行资金。如何尽可能的减少银行损失,甚至弥补央行78亿元的再贷款,显然是有关部门决策前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这也意味着有实力重组南方证券的机构并不多。而国际投行的进入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一位有海外背景的券商人士透露,大型国内券商在公司治理中的巨大问题才是这些国际投行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因此,南方证券的分拆重组已基本定型,而且这样的重组显然更适合有意扩大势力范围的国内买家。
自从被行政托管以来,除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陷于停顿外,南方证券的投行和经纪业务依然照常进行。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家券商对南方证券经纪业务的热情不高。原因在于尽管央行买单后的南方证券营业部资产相对干净,但随着市场低迷,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也每况愈下。而且转为地方控股后的南方证券,一度由于监控者缺位成为内部人控制的独立王国,如何对原有顽疾进行彻底治理也是一个大难题。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南方证券”,共找到
87927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