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累得快爬不起来了!”从事食品以及化妆品领域报道的同行最近老向笔者抱怨。
这绝对不是夸张。事实上从3月5日亨氏苏丹红一号事件开始,跨国公司在国内遭遇了一系列的曝光和质疑:先是麦当劳、肯德基和日清公仔面相继“触雷”苏丹红一号;然后是宝洁产品被江西消费者一纸诉状诉之公堂;近几天,本报又率先报道了联合利华公司的立顿速溶茶里含有超量氟化物的消息;而强生公司的婴儿油也被印度指出含有有害成分。
而就在这几天,张海被拘的新闻再次满城风雨。“还未从苏丹红报道的忙碌中休整过来,又得投入张海事件的报道,其中的错综复杂以及采访难度更甚。”有一北京的记者朋友表示。
有观点认为,尽管有的事件还在等待最终结论,但这无疑暴露出我国食品、化妆品检测存在漏洞和标准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产品原料组成方面的标准亟待完善和细化。(当然张海事件又另当别论了。)
他在文章中引述零点研究咨询公司资深研究员袁岳的话表示,无论是对矿物油还是氟化物,中国并没有相关标准,都是海外国家应用它们的标准提出质疑后,在我国才引起了舆论上的波动。有关部门在进行查处时也不免遭遇尴尬,大多数时候要引用外国标准。
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也公开承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苏丹红的检测标准,在检测苏丹红一号时,我国大部分是引用国外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等。
然而,这仅仅是标准缺失的问题?联想起中国近年来连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从“大头娃”奶粉到发霉火腿肠、过期太子奶、有毒面粉……各种恶性事件屡禁不绝、层出不穷,以及诸多政府主管部门在事发后多次表现出的“亡羊补牢”的态度,人们不禁要问,解决了这些标准,那还有别的问题怎么办?有了标准就能严格执行?
“多头监管等于没有监管。”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问题的症结。以前食品安全管理由农业部负责种植、轻工部负责加工、内贸部负责销售。机构改革后,农业部还是负责种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保健食品审批上,卫生部主要针对餐饮业进行检查,而轻工部和内贸部被取消后成立的商务部,以及国家质监总局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也都涉及食品管理,而真正能对食品加工进行全面管理的部门却一直没有以独立机构的形式出现。
显然,记者忙碌只是事件的一个侧面,标准缺失也是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涉事企业也应该是忙碌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是忙碌的。大家也都明白,食品安全体制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为什么总是“亡羊补牢”式的忙碌?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谁又来落实这个问题?
我们拭目以待。我们希望听到记者另一种抱怨的声音:“哎,三天晒网,一日打鱼,没事干啊!”(任慧良)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制度缺失”,共找到
16,97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