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每学期,每个同学的道德总分为100分,及格分为60分。若学生有违规行为,学校就按《学生综合加扣分细则》扣分。如果不够60分,学生只能花钱买分,价格是每1分20元钱。这是浙江省临安金盾职业高中的校规,此规定引起了该校学生的极大不满(《青年时报》5月12日报道)。
有关“道德分”的问题,一直新闻不断,争议颇多。此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因为办起道德银行,将学生的道德通过虚拟的货币量化而引发争议。随后,又传来山东省东营市“道德银行”就因志愿者们不认账而“倒闭”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道德还不过是虚拟化的货币形式出现,而到了临安金盾职高,“道德”却实实在在地被货币化了,这不能不说是对现行教育的一大反讽。
道德,一直是个抽象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领域。而临安职高的“创新”,却将这一概念具象化庸俗化了。如果道德可以以金钱的方式购买,那么这个社会的改造岂非容易得很?
“道德货币化”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购买道德本身,而在于这种购买完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幌子。在这个幌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所学校管理者们的无知与贪婪:无知在于明明知道道德货币化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下发所谓的规定予以强制执行;而贪婪则体现为,打着道德的幌子骗取学生们的钱财。
更为可怕的是,对于那些有钱的学生来说,其犯下的劣行极有可能通过金钱的付出,而被轻而易举的弥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不道德”通过金钱“道德化”。道德的本义则在充满铜臭的气味中完全变形走样沦为中看不中用的形式,而在教育中本应持有的公平也完全被“货币化”的道德扭曲。
学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但类似于“道德货币化”的教育方式,除了让我们看到千奇百怪的荒唐教育形式的又一面之外,还让我们看到失衡的教育体系。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