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5月16日至18日,主题为“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的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将在北京亮相。如果说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和2001年香港《财富》论坛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则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肯定。
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领袖与中国政府高层官员、企业家即将深入探讨中国和亚洲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北京的大学生们对“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经济全球化、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意义等等都已经进入大学生们的视野,这些充满青春激情的思考,这些朴素而真挚的话语寄托着中国新一代对于“中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于此,我们也收获了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的另一笔“财富”。
信心 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
过去200年,世界经济一个巨大而有趣的变化是,世界经济中心从中国转移到英国,又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现在看来还会重返中国。
如何评估中国经济实力,有不同的说法。2003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仅占全球GDP总量的3.98%,按当年汇率计算只是美国GDP总量的1/8,日本的1/4,但是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却高达15%,仅次于美国。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0年~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以购买力平均价衡量)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首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已一跃而成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了。
显然,改革开放26年来9.36%经济年增长率,已使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在未来的20多年里仍将保持平均8%左右的增长水平。这个判断的正确性在于,对于一个13亿人口,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而言,只要20年后有6亿人能达到现在美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一半,即可为今后20年年均8%以上的增长提供足够的动力。如果照着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经济总量将在近年内超越法国,20年后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还有人预测,30年以后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换句话说,届时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2级博士生钟惠波)
机 遇 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契机
我国已经从一个原来的封闭经济国家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开放经济国家。近年来,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几乎都把发展中国市场当作是他们的最新战略目标。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企业,如沃尔玛把采购总部建在深圳,安利公司在中国的迅速扩张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的大幅度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扩张速度。中国的发展大大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全球化。
我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紧密互动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迷人的一面。从技术的角度,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外国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还有,我国去年对外出口中,有近58%是来自外资公司的,可见外资公司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分量。总之,全球化为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发展契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2级本科生宋欣然)
互惠 和亚洲共同繁荣进步
虽然身在校园,可是我们也十分关注2005北京《财富》论坛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我记得,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讲课时曾很有信心地说,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保持目前这样的高速发展30年—40年。林毅夫教授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这一结论。当时课堂上挤得满满的同学们都热烈地鼓掌,掌声都把林教授的声音淹没了。当时的气氛让我现在想起来还很激动。我们对林教授的结论很认同,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了9.5%,而且连续几年来一直保持7%—9%的高速增长。和平崛起,这个词对我们已经不陌生。中国的崛起,靠的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创新,当然还有13亿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而中国经济的腾飞正是崛起的重要条件和决定因素。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而且代表着亚洲的声音,中国和亚洲必将在互惠双赢中共同进步。
共赢 崛起的中国带给世界惊喜
中国崛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同时从国际社会的角落里也冒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强大、崛起,对于周边国家,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一种威胁,认为中国的生产与消费会造成世界能源的短缺、他国就业机会的丧失、环境恶化。我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的,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巨大的历史机遇,而不是威胁。
中国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市场之巨大无与伦比,中国发展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就越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有着共同的机遇,分享这些机遇需要各国之间的更加亲密的合作。
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会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毕竟中国人口太多,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崛起可能还会引发国际社会的某些竞争,像劳动力资源等等,但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共赢的,是符合整个世界经济长远利益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1级本科生王宇寰)
期待 发展方式调整后的新飞跃
《财富》论坛的三度光临中国是对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肯定,也充分表明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中国企业需要以通过与全球商业领袖的思想碰撞交流,为自己的又一次飞跃做好准备。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中国目前取得的成就,并不能保证中国可以在不对自己的发展方式做出调整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下去,最终获得与西方富国相似的繁荣。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越来越多地考虑与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在科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未来。以家庭轿车为例,我国2050年人口可以达到16亿,那时即使按美国1950年万人有2941辆汽车的水平计算,中国也应该拥有4.7亿辆汽车。这样的庞大数字,无论是看在汽车生产环节中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污染,还是在汽车的使用环节对能源的消耗,都是中国和整个世界难以承受的。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应该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
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并付诸实践。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时,肯定了印度软件业、第三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表达了一种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意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03级硕士生汪恒)
致力 工业化市场化齐头并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及经济运行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两个方面。21世纪前2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仍然是这两个方面:工业化与市场化。
中国目前的第二产业在GDP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50%,农业产值比重在15%以下。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约为50%、20%和30%。农业就业比重仍然高达50%,这一比重要降到现代发达国家农业就业比重10%以下,预计至少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在21世纪前25年还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仍然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本质内容。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中国当前社会零售商品市场定价比重90%以上,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资源流动主要是由市场供求价格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毫无疑问地已经是市场经济。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经济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经济效率上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而改进效率的途径就是深入进行市场化。一方面,没有进行市场化的领域,特别是资源由政府控制的领域(如土地、资本等要素)应该尽量让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更为重要的,价格机制已经发挥作用的领域,应该提升市场经济的质量,优化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03级博士生林卫斌)
坚持 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世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息化程度不仅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潜力、实力和地位。单就经济领域而言,我们不可忽视企业资源规划、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些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的生产和管理形态在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效率方面的巨大作用。
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将使中国丧失发挥后发优势进行赶超的最好时机,而先信息化后工业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仅1000美元、传统产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主要力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又缺乏现实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逐步渗透至其他领域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力地支持着资源节约、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以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财富》全球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3级硕士生余训培)
和谐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
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量低成本高质量劳动力的供给,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平均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正是这样近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才支撑起“中国制造”打遍世界市场。
然而,我国劳动力的优势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21世纪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基础仍然是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同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健康和知识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们对于健康的投资状况难以尽如人意:我国农村享有卫生设施人口的比例只有27%,比全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数31%还要低4个百分点。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多。所以尽快理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卫生的支持力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不仅是现阶段发展经济和造福人民的要求,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04级硕士生江宇)
畅想 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并成为各经济区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另一个角度看,财富论坛一再青睐中国,也说明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有着当代最丰富的经济现象,如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经济平衡问题以及经济环境问题等。
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同先进的工业国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中,应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业格局。这样才能够继续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我有一个梦想:下一个《财富》论坛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3G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经济的重心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到21世纪的亚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2004级硕士生郭倩)
关注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强化,文化全球化应当是必然的,哪怕其形态和结果具有不可预见性。然而正是这种不可预见性,敏感地引起了“民族文化”保护主义者的担忧甚至是排斥。笔者以为,我们应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加速淡化东西方之间狭隘“民族主义”的相互排斥和“文化异域情结”的猎奇色彩,建立起真正开放、平等的文化交流心态,融入其中,发现自身价值。
我们的文化需要世界的认同,其价值才能不断强化和更具生命力。而本土文化的世界认同,本身就蕴涵着潜在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它也必将反作用于中国经济在未来世界市场中的价值定位和发展规模。全聚德烤鸭,琉璃厂的古玩,徽州的宣纸,景德镇瓷器,西湖龙井,贵州茅台,天山的雪莲,日喀则的藏式地毯……诸如此类,足以证明文化可以为经济打开世界市场,也可以提升经济品牌的文化效应。相信文化全球化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应当是机遇大于挑战。(北京大学中文系03级博士生王佺)
自豪 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汉语,有在读的大学生,有来中国的旅游者,有在中国工作的人员……身份不一,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共同的一点是对汉语的热爱。而语言和文化从来不可分割,我接触的很多留学生中,有一大部分人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技巧,提高交流能力,而且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好奇和热情。比如有一个美国学生去年由于参加一项外语支教活动而去了西安两个星期,今年他再次来中国,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专门学习汉语,同时一有机会就会去主动感受中国人的吃穿住行。他喜欢上了乌龙茶、听昆曲、到胡同里溜达、爱吃所有的中国饭,更是“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易经》。
我想再追究的一点是,为什么如此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是看到了将来汉语的重要交际作用。说到底,这最终是有中国经济发展实力的提高做坚强后盾的。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使得我们对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有信心,反过来,随着更多的外国人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交流,同样我们也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满怀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晓辉)
展望 办一次“伟大的奥运会”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从一开始规划时就应当做出比较长期、合理的商业投资的决策,要把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考虑进去,把中国旅游事业考虑进去,把北京市作为一个超大都市和旅游中心这样一个特殊地位考虑进去,才会有一个平衡、全面的规划,使我们的投资更有效率。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减少浪费。北京的申奥口号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但“伟大的奥运”则意味着更多,它可以理解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也可以理解为在规格上无与伦比;也许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能做到在经济上获利,我们也可以承受其中的成本。在这一使命之下,北京市已经表态,完全有实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林匹克史上最出色的一次盛会。
我们希望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场真正伟大的奥运会,也希望北京奥运会在经济上成功,对北京及全国的经济都起到拉动作用。但更希望的是,作为一个理性健全的民族,我们选择好奥运模式,增强奥运正经济,减少奥运负经济,使北京能够真正的举办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02级硕士生吕露)
(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