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印度在吸引研发和智力投资方面更胜一筹,但是中国也有自己值得骄傲和被人称许的地方。”麦肯锡公司2004年7月发布《麦肯锡全球经理人调查》报告说。这份报告的结论基于对全球5500位大公司的高层主管的调查,这5500名商业领袖分布于全球各地:11%的被调查者来自于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31%来自于欧洲;41%来自于北美;另外18%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升息的压力,公司高层主管们调低了过去对未来经济和行业增长的过于乐观的预期,但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活动仍然保持活力。他们对印度充满信心,认为新政府有能力继续推进印度经济自由化;而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他们认为中国能继续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人们对中国和印度的信心指数如此之高,由于它们的拉动作用,看上去人们对于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商务活动信心也很高。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把印度看成是智力库,他们大都倾向于在印度加大公司研发的投入;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众多国家的企业家们对于中国政府满怀信心,他们对于中国政府继续进行市场化、自由化改革的决心以及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很少怀疑。
似乎是突然地,印度开始被视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甚至被认为在一些领域(譬如IT产业)远远超过中国。但对这个神秘的邻国,我们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麦肯锡对全球大公司的高层主管的一份最新调研报告也无法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在中国与印度的投资。
调查说,大公司中,回应了这次调查的经理人的58%把印度看成是重要的智力库,接近三分之一的回应者说他们的公司在研发领域在印度进行了投资。麦肯锡报告把这看作是商业界对印度的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熟练使用英语水平的认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48%的调查回应者们这样看待中国。
“你的公司在印度或者中国投资研发领域吗?”在这个问题下我们或许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印度和中国在这方面的对比情况。31%的回应者对印度说“是的”,相比之下,只有27%的回应者对中国说是。来自亚太地区的经理人中有43%称在中国进行了研发投资,高于这一地区的投资商们在研发领域对印度的积极性,它是38%。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亚太区的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的投资商们对中国有着明显的亲近感情。而来自欧洲、北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商则大都倾向于在印度进行研发投资而不是中国。举个例子,接受调查的来自欧洲的投资商中有32%在印度进行了研发领域的投资,而只有25%在中国作了同样的活动,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
把印度看成是“世界办公室”的想法和对印度新政府的信心共同促成了商业领袖们在印度加大投资的决心。调查报告说,来自大公司的44%的回应者们表示计划在印度扩大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公司表示要减少它们在那里的投资,这至少意味着印度的投资形势不会向坏的方面变化。
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比较成为受欢迎并且能够引起关注的做法。VS·奈保尔的“幽暗国度”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被推到了中国的竞争者的位置上,而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奇迹。在2003年7-8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中,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与合作者Taun Khanna一篇名为《印度会超过中国吗》的文章让世界、尤其是中国人重新审视印度这个邻国的位置。
黄亚生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重申了他们的观点:“印度有一些被很多人忽视的优势,比如它所拥有的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和经济增长的‘软件基础设施’——它指的是有效率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比而言,中国虽然硬件基础设施的方面以及外国直接投资数量方面占有优势,但‘软件基础设施’落后于印度,造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在黄亚生看来,软件基础设施落后于印度给中国造成的最简单明了,但是同时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表现就是中国同印度相比缺乏世界级的大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
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的疑问起到了“发现”印度的作用。《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克里帕拉尼在一篇名为《印度投资热潮》的报道中说,印度经济增长惊人,市场价值被低估,投资家们正在排队等待新股发行。“目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次于中国,印度政府、银行家和投资者们都热切希望能从中受益。鉴于目前印度经济的良好形势,印度大批公司正在排队等待上市或者公开发行股份,其中包括国有公司和媒体及零售业迅速发展的私有企业。”
尽管麦肯锡报告对中国在亚洲的竞争对手印度充满溢美之词,它还是提出“中国仍然拥有它的赞美者”。它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过热”的看法没有怎么影响商业领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能力的乐观心态,他们中间的95%相信这个国家的政治领袖会继续进行自由化改革和成功的发展经济。
中国另外一个值得称许的地方是外商直接投资。尽管北美投资者在日渐对中国失去兴趣,但是中国的FDI仍然在2003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麦肯锡的调查报告也指出,超过50%的大公司经理人表示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而只有44%的大公司经理人对印度作同样打算。
但是高额的外商直接投资数字也正是对中国悲观情绪的来源之一。黄亚生就曾经指出,中国蓬勃的对外开放,是以对内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代价的。他在同本报记者的交谈中曾不断强调外资作用的有限性和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印度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促成了印度私营企业的发展。
在麦肯锡调查中,在商业领袖们的区域信心指数上,印度赢了中国,尽管两者的信心指数都有所下降:1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商业领袖们对印度和中国的信心指数分别为82和73,而到了5月份,这两个数字变化为68和65。麦肯锡的全球信心指数的考核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所在国家和地区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同6个月之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比较;对6个月之后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期;被调查者所在产业的发展形势同6个月之前发展形势的比较;6个月之后对所在产业发展形势的预期。
在印度接受调查的商业领袖们是在5月印度大选局势明朗之后才作出自己的评判的。“尽管印度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当地和外来投资者们带来了不可预期性,但是在印度的经理人对新政府表现出了可观的信心——84%的接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对印度政府继续推行自由经济和管理经济有效增长方面至少有某种程度上的信心,而今有7%的接受调查者在这方面是悲观者。”麦肯锡的调查报告说。印度经理人们的信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这个国家的政府上,66%的接受调查者相信印度本土的经济在未来6个月内,至少可以保持平稳发展。而仅有56%的接受调查者对他们本国的经济发展抱有同样信心。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印度”,共找到
1380764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