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5月13日和18日,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美国商务部以“扰乱市场”为由,连续两次宣布对七类中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此前,欧盟也威胁要对中国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一直主张自由贸易,希望其他国家毫无保留地敞开贸易大门的欧美,当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时,不惜违背经常挂在嘴边的自由贸易口号,不顾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重新挥舞起保护主义的大棒。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决定自6月1日起,大幅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其中多数纺织品的税率为原来的5倍,从而成为纺织品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首个牺牲品。
中国的遭遇说明,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有着双重标准的,即对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张自由贸易,让大家都打开大门,而当自己的劣势产业遇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时,则强调“公平贸易”,关上自己的大门。
从理论上说,自由贸易的确是好事,它是建立在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之上的。这一原则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致力于它所具有优势的领域,并就其他需求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发展它的比较优势,那么整个世界会达到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每个国家都可以分享更大的全球经济的蛋糕。
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则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用来生产商品的资源即生产要素———在李嘉图的时代主要是土地、气候、地理环境甚至还有大多数的劳动力———不会很容易地跨越国界。否则,国家的比较优势就会被破坏,一些国家成为自由贸易的赢家,其他的则沦为输家。然而在今天,生产的关键要素,如资金、技术和观念等,都可在瞬间转移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重要的还在于,世界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贸易往往是国家利益博弈的载体。10年前,WTO纺织品服装协议就已经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应该在10年内分阶段放开纺织品和服装配额,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将70%-90%最重要的配额保留到去年年底,即全面取消配额的前夕。而欧美这回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很难说不是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的表现。因为中国纺织品的成本优势,使欧美的纺织企业在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很难生存,从而使其工人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因此,尽管欧美政府知道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违反了WTO的有关规定和贸易自由的精神,但为讨好本国纺织工人,只好牺牲中国的利益。
另外,如果仅有自由贸易而没有自由移民,不是所有国家都会皆大欢喜的。显然,在今天,自由移民是不可能的。发达国家要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人才,对于普通大众,则拒之于国门外。
所以,尽管自由贸易确实优于贸易保护,但迄今为止,纯粹的“自由贸易”似乎没有在世界上实行过一天。
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也表明,保护贸易是他们事实上实行的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实行工业化和保护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从美国来看,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政府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税率为7.5%~30%,1824年平均关税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外贸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直到这个时候,美国才转而提倡自由贸易。
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再次说明,自由贸易从来是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宗旨。中国在只强调“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全球化”中或许是赢家,但由此我们也应该去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被“边缘化”的国家利益。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