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刊驻瑞士特约记者 刘克朦/文
一位瑞士经济学家告诉记者,中华民族拥有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负债消费”方面切忌走西方的老路。
瑞士媒体广告研究机构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瑞士1/10的家庭负债消费,1/4的青年人“入不敷出”,80%的负债者第一次负债消费的年龄在25岁之前。
负债困扰瑞士青年
各类社会调查结果都显示,消费广告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尤其大,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攀比也是造成盲目高消费的原因之一。
高消费和透支消费带来的是债台高筑,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力大,求职不易,失业率增加,对于那些缺乏社会阅历、工资收入低、正在求学或刚刚组建家庭的青年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下面是几位瑞士青年负债者的自述,相信对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米歇尔,男,23岁,学徒工,负债4万瑞士法郎。
“我没什么抱怨的,负债都是我一手造成的。我喜欢高级发烧音响、电脑、CD,还喜欢各类美食。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我无法控制我的购物欲望。我17岁开始独立生活,19岁已经欠债1万瑞郎。我向银行借了1万瑞郎还债,可是刚取到钱,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买了一个价值700瑞郎的随身听,剩下的钱也很快花光。从16岁到22岁,我一直没有纳税,现在,我欠税务局的税款就达3万瑞郎。
由于欠债太多,银行已经将我列入‘操行有问题的付款者’行列,每个月从我的工资中扣除2170瑞郎还债,而且,我已经不能再使用消费卡购物。我一定要走出负债消费的阴影,否则,我将无法生活下去"。
蒂娜,女,22岁,商场收银员,欠债800瑞郎,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
“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是750瑞郎。我父母认为我已是成人,应该自己去生活,他们只帮我支付病险。我想上大学,有个文凭好找份像样的工作,多挣钱。但一天工作8个小时,哪还有精力去上学读书?我只是在大学里勉强跟着而已。眼下,我欠债800瑞郎,我不敢和朋友们外出,哪怕是去喝上一杯。我的手机也被电信局掐了,我上个月没交话费。”
中国应吸取前车之鉴
上述几位青年人的自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瑞士各地的社会救助机构越来越多地收到青年人的"救助请求"。一般地说,要求救助的青年人从第一次领取工资就开始负债消费,在许多青年人的生活中,"预算"、"精打细算"、"节省"等词根本不存在。
弗里堡州一家社会救助中心负责人表示,4年前,负债者平均透支4万瑞士法郎,而到2004年,平均透支额达到5.5万瑞士法郎。面对越来越普遍的青年人透支现象,各银行不得不采取了严格的借贷措施。
从2004年9月份开始,瑞士各地针对青年人负债消费问题展开一项"预防行动",内容包括成立救助中心、制作各类宣传资料、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以舞台剧等形式到学校进行宣讲。
社会问题专家还特意为青年消费者避免举债消费制定了一个"八点建议":1,量力而行,制定消费预算;2,适度存钱以备急需;3,及时报税,避免税务部门追罚税款;4,避免在银行账号上透支消费;5,谨慎借贷;6,避免追逐"名牌效应",名牌不是质量的惟一象征;7,正确看待广告宣传,不为广告左右;8,打破传统观念束缚,遇到经济问题及时向社会援助机构和亲朋好友咨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方式逐渐进入中国人的家庭。一位瑞士经济学家告诉记者,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消费方式正向西方国家趋同,但中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所用的时间则比西方国家短得多。他说,中华民族拥有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但愿中国青年消费者不要走西方的老路。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消费”,共找到
44,305,719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