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事局称未来五年将实行一项特殊的选才举措
北京拟聘中央单位人才兼职
信报讯(记者杜丁)未来五年,本市将实行一项特殊的选才举措,市属各单位可聘请中央在京单位人才到重要岗位兼职或者挂职。昨天,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人事局副局长张祖德表示,本市将会根据兼职种类对兼职人员制定取酬制度。
张祖德表示,中央在京单位的人才富矿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并且在科研方面有重大的成果,北京与其投入资金建设相似功能的科研机构,不如通过引进的方式将中央单位的技术和人才吸引到北京。据他介绍,目前一些区县部门已经主动向中央单位发出邀请。
但他同时指出,由于社会氛围影响,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这种兼职和挂职的用人形式。“我的人就我用,别人不能用,害怕他挂职期间跑了。”张祖德透露,下一步本市将在兼职报酬上进行研究,“兼职形式很多,没有职务不叫兼职,哪种兼职形态可以取酬,哪种兼职形态不能取酬,都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张祖德强调,特别鼓励中央事业单位的人才到北京兼职和挂职。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
有重大创新成果者可优先进京
信报讯(记者杜丁)未来五年,本市将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昨天,市人事局副局长张祖德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可优先进京。
解读一:人才评价改变引发用人标准改变
张祖德副局长介绍,目前本市人才评价制度已经由过去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变为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用人机制,此人才评价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本市对人才引进的标准,“用人新标准已列入‘十一五’规划中,正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估计在一两年内,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符合中央人才会议精神要求的人才引进综合评价体系。”据张祖德副局长介绍,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和传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之间不是一种完全割裂的关系,将会由旧标准向新标准平稳过渡。
解读二:“十一五”高端人才将达35万
据了解,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本市从事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的科技人员总量将达到35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0万人/年左右。而国家人事部制订的“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高端人才初步计划达135万人左右。根据这个总量测算,北京如果能完成预期目标,则高端人才数量占到全国人才总量的23%。张祖德副局长透露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十五”末期本市从事研究和科技发展的人员达25万人,同一时期,全国人才总量的数字为102万。对比“十五”期间,未来五年,北京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将再增长一个百分点,“目前北京在人才资源的总量、质量和密度上相当高,在这个高起点的基础上,增长一个百分点,有可能实现,但也有一定的困难”。
解读三:四项措施引进“创新人才”
为此,张祖德副局长透露,本市将制定四项措施引进高端人才。首先,将把高端人才的建设列为今后五年本市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为了防止现有人才流失,“十一五”期间,本市将研究制定向创新型人才倾斜的奖励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制度,还将解决创新型人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基本环境方面的困难。第三,通过百千万人才的实施、通过开通高级创新人才研修班、开展学术技术交流等形式创造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最后,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将人才引进直通车和人才绿卡两项优惠政策向创新型人才倾斜。
委员建议:在京工作5年应考虑优先引进
信报讯(记者赵磊)“我们要制定好的政策吸引人才。”昨天,市政协委员王安耕在专题座谈会上发言,建议制定北京市人才引进的具体标准,优先引进高学历、长期在京工作、生活的守法公民。
他说,例如让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北京工作5年以上者;或研究生学习两年,工作1年者,都可以考虑引进北京。
产业发展目录明确限制产业
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工
信报讯(记者闫峥)房山小煤窑的关闭,首钢、焦化厂的搬迁,与首都的功能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不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实行‘紧缩’政策。”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张工表示,将根据北京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
张工介绍,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产业政策导向,实施“有松有紧”。他提出,明晰产业发展目录,实行“鼓励、限制”相结合。按照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鼓励、限制、推出的产业类别,明确制定北京限制、禁止、退出的产业目录。
张工表示,退出的行业不一定都是劣势产业,比如首钢产业的调整搬迁,焦化厂产业的搬迁,更多意义上是属于它不适合在首都区域内发展。
高校将重点发展十大学科
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
信报讯(记者杜丁)昨天,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未来五年,本市将重点扶持首都教育、首都经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十大学科群。
据了解,重点扶持的十大学科包括首都教育、首都经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新医药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都市农业、临床医学、文化艺术等。另外,还将建设11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69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责任编辑:桂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