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按照《建议》要求,在知识经济崛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关键就是要突出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入研究云南的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对策与措施,对认真落实《建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经济普查数据解读云南科技发展现状
    2004年,云南省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科技统计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普查中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科技活动成果、科技项目情况、科技机构以及新产品产值、R&D情况等方面作了调查,有3660个单位纳入普查范围。其中,科研院所156个,占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4个,占64.0%。所有科研机构均有科技活动,有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7个,占26.8%;农业、交通、医疗卫生、计算机应用等非工业行业单位665个,占56.2%。
    (一)科技投入规模与结构
    1.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筹集资金能力显著增强
    2004年,云南筹集科技经费38.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9%。按来源分,企业资金达18.4亿元,占47.3%;金融机构贷款3.67亿元,占9.4%;政府资金13.25亿元,占34%;来自事业单位2.35亿元,占6%;国外资金0.17亿元,占0.04%;其他资金1.1亿元,占2.8%。按业务执行部门分,科研院所8.42亿元,占21.6%;高等学校2.14亿元,占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8亿元,占44.9%;其他行业合计10.9亿元,占28%。
    2. 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2004年,云南投入科技经费达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主要用途为支付科技人员劳务费和购建科研业务用固定资产,其中支出劳务费8.9亿元,占24.6%;固定资产购建费12.45亿元,占34.4%。
    不同行业部门的经费投入差异很大,其中工业所占比例最高。据调查,企业投入达20.46亿元,占56.6%;科研院所7.98亿元,占22%;高等学校1.89亿元,占5.2%;规模以下企业为2.93其他行业合计5.9亿元,占16.3%。
    3. 科技人力投入增加,人员素质提高
    2004年云南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56万人,比上年增长10.8%。从行业分布看,规模以上工业1.5万人,占27%;小型工业0.9万人,占16.2%;高等学校0.9万人,占16.2%;科研院所0.76万人,占13.4%;其他合计1.5万人,占27%。
    从人员素质看,在全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共3.62万人,比上年增加3274人,增幅9.9%。占全部科技人员65.1%。这一比例在高等学校最高,达98.8%。
    (二)科技活动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1. 科技活动机构以单位自办为主
    2004年,全省被调查单位共建立科技机构486个,按执行部门分,科研院所有156个,占32.1%;高等学校50个,占10.3%;企业253个,占52.1%;其他部门27个,占5.5%。
    为适应市场需要,多数科技机构走出了单一的自办形式,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实现强强联合。组织形式多样化大大增强了机构的研发能力。
    从实力看,全省平均每一科技机构有科技人员35人,科技经费337.9万元。全部机构共有科技人员1.7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7万人,占62.6%;全年投入科技经费16.42亿元。这说明科技机构聚集了较多高素质人员,有较好的经费来源,是云南科技开发的中坚力量。同时,科技机构还拥有固定资产37.89亿元,其中仪器设备15.94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科技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 科技项目分布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科研项目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2004,云南限额以上科研项目8520项,比上年增加992个,增长13.2%,投入项目经费19.92亿元、科技人员折合2.14万人年。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1.55万人年,占72.4%。平均每一项目投入经费23.4万元,人员2.5人年。
    云南科研项目分布于83个行业,科研项目有多种合作形式:由本单位独立完成的项目共6583项,占全部项目的77.3%;而被调查单位与企业合作的项目550项,占6.5%;与高校合作356项,占4.2%;与科研院所合作590项,占6.9%;与国外机构合作111项,占1.3%。项目来源也是多渠道的,企业自选2064项,24.2 %;其他企业委托1080项,占12.7%;国家项目1926项,占22.6%;地方科技项目2992项,占35.1%;国外项目86项,占1%;其他372项,占4.4%。
    (三)R&D资源总量与分布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2004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R&D经费总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3%。
    云南从事R&D活动的人力为1.45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2.4%,
    R&D经费类型构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是R&D活动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类经费支出分别为:基础研究经费1.02亿元,占8.1%;应用研究经费2.95亿元,占23.5%;试验发展经费6.56亿元,占52.2%。
    二、云南科技活动的显著特征
    (一)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近年来,云南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应用类科研院所进入或转变为企业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力度得到加强。2004年,企业科技经费总支出21.94亿元,占全省的60.6%。企业R&D经费投入5.68亿元,占全省的45.2%,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以上的通用标准衡量,云南省企业已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这反映出云南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资源优势明显
    科技资源充足。2004年,全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被调查单位共222个,占全省的6.1%,但其中有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200个,占90.1%;科技活动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分别占全省的29.8%和27.2%,其科技资源比其他行业部门更为充足。
    科研成果丰富。2004年,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发表科技论文13249篇,占全省的82.7%;出版科技著作624种,占全省97.5%。其丰富成果有利于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资源的人力优势、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对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正日益形成。
    (三)大中型工业是科技中坚力量
    近几年,云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科技活动增多,质量提高,成效显著。2004年,全省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382个,比上年增加65个,增长20.5%;当年科技经费支出14.05亿元,增长一倍,占全省的38.8%;科技人员1.16万人,增长10.5%,占全省的20.9%。企业是科技的主体,大中型工业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对全省综合科技实力的影响举足轻重。
    (四)小型企业科技潜力不容忽视
    云南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数量众多,2004年有科技活动的196个企业纳入调查范围。虽然这些单位科技投入总量不高,企业技术开发的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但他们因规模小而更灵活主动,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快速找到研发方向,自主开展技术创新。2004年,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3.48亿元,占全省的9.6%,R&D 经费支出1.08亿元,均占全省的8.6%,显示小型企业科技资源对总体贡献并不小。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小型企业的科技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五)科技资源地区差异明显
    分地区R&D经费支出不仅包括地方用于R&D的经费,还包括中央财政以及外国投入当地的R&D经费。云南科技资源的分布特点是:昆明为龙头,R&D经费支出9.39亿元,占全省的74.8%,中部相对较好,东西两翼资源贫乏。从R&D经费支出看,居前二位的昆明、红河各占全省的74.8%、5.1%。
    (六)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较低,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项目总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全省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不断增加,但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为8.1%,低于全国水平。从国外基础研究情况看,美国占15.0%,日本12.2%,英、法、意大利都在25%左右,韩国14.1%,俄罗斯16.1 %,发达地区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项目不仅总量多,而且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通过新产品进入市场,新产品产生利润后,推动下一次科技活动的开展,走上科技与效益良性发展的路子。2004年云南实验发展项目2819个,增长22.7%,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68.46亿元,增长69.3%,增幅可观,但总量不高。
    三、“十五”以来影响云南科技竞争力提高的主要问题
    (一)R&D经费投入过低,投资结构失调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全省科技经费支出额从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不足。而 R&D经费占GDP比重就更低了,与科技发展需求比起来,其投入在结构、数量和质量上还存在三个不协调:一是科技投入比重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协调,人均科研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投入内部结构失调。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三个阶段上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云南在这三个阶段的比例大体为1:0.5:100;三是企业投入比例还要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部R&D投入中,企业投入的比重美国为72%~73%、德国为66%―67%,而云南省企业投入刚突破50%。表一:云南省R&D投入及增长情况表
R&D投入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R&D投入总量(亿元) 76982 97928 110074 125636
R&D投入总量比上年增幅(%) 13.2 27.3 12.4 14.1
R&D投入占GDP的比重(%) 0.36 0.44 0.45 0.43
    (二)科技体制和机制存在不少弊端,科技与经济脱节
    科技体制的行政性必然造成整个科技资源仍然是一种计划为主的行政性调控,在研究开发人力和经费投入方面都以政府行为为主。现行的科技体制在整体上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等弊端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科技活动主体的行为。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比较薄弱,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机制尚未形成。云南2004年仍有11个国民经济行业没有科技活动。
    (三)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薄弱
    云南每年都有丰富科技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但能成功实现向生产转化的不足两成。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纽带,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化为下一次的科研提供经济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科技进步提供重要条件。2004年云南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39%,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专利发明119件,购买国内技术支出1.55亿元,增长30.3%。2004年技术市场看,企业购买合同621个,其中国有企业268个,占43.2%;集体企业74个,占11.9%;有限责任公司215个,占34.6%;其他64个,占10.3%。成交合同金额21.56亿元,比上年减少5.7%。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
    云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起点低,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云南高技术产品制造中,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在技术进出口中成套设备的进出口所占比重很高,这种过分依赖硬件设备的格局,表明云南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高。2004年云南大中型工业企业出口新产品销售收入2.72亿元,增长一倍;2003年云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5.05亿元,二者总量不高。
    (五)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云南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但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D投入总量为45.2%,低于60%,按照国际标准,云南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体制的行政性使科技结构不合理,创新主体相对集中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部分科技力量仍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目前云南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开发机构占50%(而美国仅为6%)。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也只占销售额的3%,而国外一些与之相当的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投入已占到销售额的20%左右。由于受长期的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云南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资本要素的外延扩张,不重视技术进步的内涵突破。
    四、增强云南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活动以活跃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特征,必须有相宜的体制为科技活动创造外部环境,才能保证科技活动富有成效,发挥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21世纪的云南创新体系。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推进云南创新体系建设。
    2. 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科技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要在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科技经费投入
    云南经济成分仍然以国有为主,但国有资金的有限性,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因此筹资的主体要面向市场。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主动地进行科技投入才能解决好R&D经费筹措和管理问题。2004年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6.51亿元,占51.8%;企业资金4.99亿元,占39.7%;国外资金0.11亿元,占0.9%;其他资金0.94亿元,占7.6%。资料显示,资金投入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1. 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R&D经费投入。这将是今后云南R&D经费大幅度增加的主渠道,目前云南的财政收入及企业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资源是关键的问题,应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云南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投入,要有重点、有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2. 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各级政府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
    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制。通过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投资、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方式,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途径。2004年,云南技术贸易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1.56亿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5.74亿元;占73.1%;技术转让合同2.41亿元,占11.2%;技术咨询合同0.13亿元,占0.6%;技术服务合同3.28亿元,占15.2%。资料显示,云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非常有限。
    l. 认真落实和执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在《若干规定》及相关法规的政策框架下,制定出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完善有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相关法律。
    2. 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优惠政策,制定转化机制,尽快赋予科技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一定技术转让的职能;其次要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 要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控、导向机制。这种调控与导向主要是对部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实行指导性开发、推广提供一定政策保障。对于创新程度较高、成果风险强度较大、较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购买”的特殊政策,使那些很有发展前景但一时不能被市场接受的高新科技成果,可以在特殊市场中完成其转化过程。
    4.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把科研成果转让置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之中,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益与效率。结合的关键是“产”,只有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投资主体,使用主体、开发主体,官产学合作才能持久、有效地进行。
    (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
    高新技术在科技活动中处于先导地位,对科技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产生重要影响。
    1. 加速高科技产业开发的规范化运作。要使高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速成长,必须将行政指导、国家战略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2. 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宏观引导。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在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取得突破。
    3. 从金融税收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有力的支持。如:建立健全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制度,对企业用于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建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加速折旧制度,强化对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税收优惠力度等措施。
    (五)全面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高云南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把企业变成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应该通过转变职能,制定有关政策,为企业营造一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观念,逐步培育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督促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采取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政策,加强地区科技合作和交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开科研项目,加大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