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的政策,改变了中国家庭对储蓄、投资、消费的选择,引致了超高的储蓄率、大量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人民币“低估”的争议
■经济镜像
□郭誉森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忽然发现,在经济上,自己成了全球话题中心:大量贸易顺差、“低估”的人民币、不足的内需,等等。
一个颇为有趣的对比是,在议论声格外响亮的美国,储蓄率极低而且还在继续下降,而被谈论的中国,储蓄率超高而且还在继续升高。
目前这一幅饱受争议的经济图景,其经济逻辑其实高度一致:假定货币、生产力、贸易条件等其他因素不变,一国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其超出的部分必定等于资本净外流量,同时会使实际汇率下降,直到贸易顺差等于资本外流,维持充分就业。
这里说的储蓄,不是指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而是指每年的产出中没有消费掉的部分(所以,高储蓄问题也就是低消费问题)。要理解目前的图景,首先需要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
比较流行的解释包括:社会保险不健全,以致人们用高储蓄来自我保险;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还继续恶化,占有多的新富消费率低使总消费降低等等。
经济学其实早已提供答案,这与因部分基因重叠造成家庭成员间的互爱有关。
1970年代末,中国启动“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孩子少了,家庭规模变小,会造成所谓储蓄率增高,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真原因,改变人们行为的原因:养儿防老,儿女少了,只好靠多储蓄物质资本来防老;另一个是假原因,账记错了:国民收入(GDP)账上把部分人力资本投资错算成了消费,孩子少,其实是人力资本投资少,却在账上被记成是消费少了。
天演使孩子能为父母提供快乐,父母的付出大部分是投资的性质———给婴儿吃奶、忍受他的哭闹,不只享受他当时的可爱,也是为得到以后一生的可爱流与孝敬流,父母现在必须作出投入。
但现在的GDP计算,却把这些牛奶、尿片、小孩房间的租金都算成是消费。正确的算法,应先算成储蓄,然后被投资成人力资本。因此,储蓄与投资都被低估了。不止如此,父母投入的服务,接送、做菜、洗衣等家庭生产,GDP根本就没有估算进去。错记与漏计,使收入、储蓄率及投资率皆被低估,孩子愈多,被低估得愈多。
这本错误的账,造成了生育率较欧日高的美国,储蓄与资本形成率被相对低估,而生育率极低的中国,储蓄与投资率相对别国被高估。
顺便一提,中国的孩子数字因计划生育而减少,中国的GDP及其成长率其实也都因此被相对高估了。
父母会因为孩子数目的多少而真的调整其储蓄行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或多或少对父母也有感情,父母的快乐也会增加儿女的快乐。没有孩子,家庭的储蓄只能表现为物质资本;有在乎自己的孩子,父母会选择孩子为新的财富载体。
而出于本能的优化考虑,父母会将储蓄分散在各种可能的载体上,如此,孩子愈多,父母以物质资本形态持有的储蓄会愈少。
现在我们国民统计里计算的储蓄率,只计入那些物质资本,由于中国出生率低,孩子少,这种储蓄率看起来就相对较高,而美国人生得多,看起来就好像很“浪费”了。
谈到这里,需要引入对风险的考虑。股票、房产可能涨可能跌,利率可能变高可能变低,孩子可能有出息也可能没出息,可能很可爱也可能成冤家。这样的不确定性会增加父母的储蓄动机。
道理很简单,互爱的父母兄弟姐妹可看作是一个保险合作社:老大病了,父母与弟妹皆会出钱出力;爸爸早逝了,哥哥姐姐会养妈妈弟弟妹妹。所以,家庭愈大等于保护愈多,精算赔率就愈稳定,而赔率愈稳定,需要的准备金———全家需要的总资产,也就是累积的总储蓄就愈少。
另一方面,投资组合内的资产种类愈多,风险愈分散,全组合的风险就愈小,其未来值就愈稳定,这未来值正是保险准备金,它愈稳定,需要的平均保有量就愈低。因此全家需持有的总财富会变少,消费会变大。所以,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也会使父母的储蓄与孩子数量成反比。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共同的基因,也会有爱心,使上述结论仍适用:兄弟姐妹愈多,父母愈健在,成年的子女储蓄率也会愈低。
我国最早的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他们的储蓄倾向也许因此会比父辈更高。所以,无论上述真原因还是假原因,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成功,可能造成了国内储蓄超高、消费超低。第一批独生子女才二十多岁,这种低消费率应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且还可能会更降低。
国际上要求中国提高内需,若从这个角度判断,国内消费是不容易、也不应该提高的。如果我们用别的工具,比如补贴消费、或对储蓄加税来增加国内消费,这样做不但错误而且危险:我们的真实储蓄率并没有真的比别人高那么多,只是账记错了;至于真的比别人高的那部分,也是家庭用以代替儿女兄妹去防老、防病、防穷的。这些累积,看似太多,其实正好。
现在的问题,是家庭人太少造成,而不是钱太多造成的。如果我们国内投资也高,能在国内投掉大量的储蓄,那外贸还是可能平衡的。但是,孩子生得少,也会使国内投资减少:虽然有些设备或存货是用来代替人力的,但总的来讲,资本是给人用的工具,需要人力配合。中国劳动力成长率会减慢,然后会减少,投资需求也会因此减慢、减少。而且投资的减少会发生在劳动力减少之前,因为与劳动力相配合的资本需求,是存量的概念,而投资只是增量。
所以,如果其它因素不变,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储蓄还会大于投资,大量顺差、大量出口资本的情形还会持续。等人口老化到一定程度,才会开始把存在国外的投资换成货物运回来消费。那时图景自然会改写:储蓄小于投资、人民币升值、外贸逆差。
就像几十年来的日本,中国注定在相当长时间,得将大量的养老金放在外国生利,将大量的出口货换回外国人开的白条,人民币会长期“低估”。多年后,也会像预期未来两三年日本将出现的世纪大拐点,开始把海外财产变卖,货币升值,拿进口货回家养老。当然,到时中国老人们享用的,也许会是那时的世界工场———人口众多的美国与印度的青壮年产业大军生产出来的东西吧。
(作者为国际济丰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电子邮箱kwoh@tom.com)
·辩论话题: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导致经济失衡?
正方:正是因为“只生一个”的政策才导致经济失衡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养儿防老,儿女少了,只好靠多储蓄物质资本来防老,再加上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健全使得老百姓不放心也不敢去是消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反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现行的生育政策并无关。如果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试问有几个家庭能真正去满足两到三个以上孩子的正常开支,让他们都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而不给家里带来负担??
【支持】【反对】【参加辩论】 |
|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