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交行董事长蒋超良
交通银行的目标是打造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表述简单,但含义丰富,包含着经营管理水平国际一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等多重内涵。
《当代金融家》:今年6 月23 日是交行海外成功上市一周年的日子,正巧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也在上月披露。 您能否结合最新的业绩,评价一下交行刚刚走过的这一年?
蒋超良:2006 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WTO 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全面开放、金融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交通银行及早谋划,把握机遇,通过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促进全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今年一季度,各项业务稳步发展,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一季度末,全行贷款余额为人民币8521 亿元,比年初增长10.72%;存款余额为人民币12915 亿元,比年初增长6.48%。贷存比为65.98%,比年初上升2.53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率为2.37%,比年初下降0.23 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人民币29.0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0%;按季的资产回报率(ROA)为0.19%,按季的股东权益报酬率(ROE)为3.37%;资本充足率为11.0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1%,资产总额达到人民币15086 亿元,比年初增长5.99%;每股盈利0.06 元,每股净资产1.88 元。业务经营取得的良好成绩,为我行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我行得以在国内同业中继续保持改革先发优势。
《当代金融家》:从一季度业绩公告分析,当前交行收入来源的80% ~ 90% 还是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而西方银行的现金管理、资产托管、衍生产品、保险、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等非利差收入比例已达50%。对此,交行在实施战略转型时将如何加以改进?
蒋超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交通银行战略转型的方向之一。我们在努力抓好传统存贷款业务,促进存贷业务稳步协调发展,带来净利息收入增长的同时,正举全行之力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以此拓宽盈利空间, 增加盈利来源,提升盈利能力。
从一季度业绩公告可以看出, 我行收费业务收入增长迅速, 对净营业收入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截至一季度末, 全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人民币6.21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5.43%; 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44% ,比上年同期上升1.30 个百分点。
为了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完善中间业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的措施。比如, 我们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委员会,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品牌建设; 完善营销体制, 推动产品的交叉和组合销售;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确保中间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我行还继续加大了对信用卡业务、企业年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托管业务以及国际结算业务等重点业务和产品的投入, 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重要客户的维护。未来3 年, 我们将力争中间业务净收入的年均增幅超过20%, 以切实改变我行的盈利增长方式。
同时, 我行在拓展新兴业务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改革的深化, 我行积极做好投资银行业务的项目储备, 努力保持和提高市场份额。截至一季度末, 我行结售汇做市交易量在15 家做市商中位列前5 位。在前两年取得12 项新业务资格的基础上, 我行今年又首批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业务资格。
《当代金融家》: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 步伐越来越快。交行的战略转型有何特点,进展情况如何?
蒋超良:交通银行的目标是打造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一流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表述简单, 但含义丰富, 包含着经营管理水平国际一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等多重内涵。我们将这个目标分解后,明确提出了“ 国际公众银行、创新型银行、综合性银行、经营集约化银行、管理先进型银行” 的战略转型目标, 重点是打造一流的零售银行和建设一流的金融控股公司。
当前, 交行的战略转型工作已经破题,战略转型的要求已经深入人心。主要体现在:理念转型初见成效, 股东价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等理念逐步融入经营管理; 业务转型开始起步, 对零售业务进行了重新规划, 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中间业务快速增长, 对业务收入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管理转型加快推进, 全面风险管理深入实施, 数据大集中、管理会计等15 个重点项目全面展开; 综合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 设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等。
《当代金融家》: 当前不仅是内地商业银行, 众多的外资银行也把在华业务的拓展重点放在了零售银行业务上。交通银行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打造一流零售银行的目标?
蒋超良:交行的成功上市以及引进汇丰作为合作伙伴, 为我行的零售业务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再加上我行已经拥有的全国性服务网络和良好的业务基础, 全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已经连续4 年保持50% 以上的增幅。为了实现零售业务突破性发展, 我行零售业务转型坚持“六个突出”的具体举措正在落实:在组织架构上向突出前台营销职能转型; 在发展目标上向突出质量、效益增长转型; 在服务方式上向突出信息化、智能型服务转型;在客户管理上向突出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在风险管理上向突出面向市场的全产品全过程风险控制转型; 在员工队伍建设上向突出培养市场型、复合型人才团队转型。
这些措施实施以来, 我行零售业务竞争力大大增强, 盈利性有较大提高, 零售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我行将力争在3 年内兑现上市时对投资人的有关承诺, 将零售负债、资产、收入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0% 、18%和20%, 使零售业务成为全行的核心业务、强势业务、品牌业务、低资本消耗型业务;成为全行稳定性好、贡献度高的盈利支柱。
《当代金融家》: 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试点。一直以来, 交行被公众视作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 在综合经营方面, 交通银行的战略是如何制定的?
蒋超良:加快推进综合经营是我行实施战略转型, 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十一五” 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我行将抓住机遇, 适时推进综合经营, 保持改革的先发效应。在推进综合经营战略转型方面, 我行资本充足, 内控较为严密, 信息披露透明, 拥有较为丰富的综合经营经验, 加上战略合作伙伴汇丰的帮助, 完全具备了进行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和能力。我行将坚持双管齐下, 加快推进综合经营, 一方面积极争取成为综合经营试点行, 远景是在金融控股集团框架下, 实现银行传统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投行业务等有分工、有重点、集约化、可持续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经营格局; 另一方面, 在现行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下, 努力增强交叉销售的能力,大力发展基金托管、基金代销、代理保险、投资银行、企业年金等业务。
2005 年8 月, 我行成立了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这是我行向综合经营迈出的重要一步。该基金公司已成功发行了交银施罗德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首只银行号货币市场基金, 目前正在发行第三只基金,已发行的基金业绩表现良好, 公司内部运行平稳顺畅。同时,我行还设立了投资银行部,积极探索开展投行业务。今年一季度, 我行又成功赢得了中国电信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发行的主承销业务。
《当代金融家》: 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除了数字之外, 您认为交行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蒋超良:刚刚过去的一年,通过重组、引资和推进各项内部改革, 交行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主要财务指标达到了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体制机制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不仅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也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 总行组织架构再造的目标初步完成, 以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分支机构调整已经到位。此外, 与汇丰银行的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尽管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 但面临的突出矛盾还很多, 比如体制机制尚未实现根本转换, 在健全风险管理体制、资本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也都还未达到理想目标。
《当代金融家》: 一年前也就是2005 年6 月23 日,交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交行作为第一家在香港H 股上市的内地商业银行而被载入史册。如今一年之后回顾这段经历, 您如何评价H 股上市对于交行里程碑式的意义?
蒋超良:境外公开上市的成功,标志着交行顺利完成深化股份制改革的初步目标, 是交行迈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新起点。
从交行的实践来看,事实已经说明,公开上市对交行意义重大, 是交行的必然选择。上市给了我们成为好银行的基础和压力。我们走向国际资本市场, 一方面建立了可持续融资的资本补充机制, 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严格的监管和投资者的监督,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种外部压力, 使我们对自身在经营管理上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差距认识更加充分, 全行员工变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显著增强。这种理念上的变化正在我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中逐步体现。
《当代金融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在加紧进行, 基本上走的都是和交行类似的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的路子, 您认为这一路径是否适合交行? 另外中行已于今年6 月1 日在港上市, 您认为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惟一路径吗?
蒋超良:改革路径的选择, 一旦不分对象、不分条件地绝对化, 采用单一模式, 就谈不上什么正确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一行一策”, 交行深化股份制改革, 特别是财务重组的特点是“ 立足自身, 依托市场”, 是一项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改革。
实践证明, 我行改革路径的选择是符合交行实际的,也是富有成效的。通过财务重组,我行的不良贷款占比下降, 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 资本充足率达到了监管要求;通过引进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 我行在“ 引资”的同时, 实现了“ 引智” 和“ 引制” 的目标,提升了我行的管理水平和市场价值; 在港成功上市, 给了我们成为好银行的基础和压力,一方面使我行建立了可持续融资的资本补充机制, 更重要的是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严格的监管和投资者的监督, 促进我行经营理念的改变、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完成“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 三部曲, 对交行来说,只是实现了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要真正实现体制机制脱胎换骨的改造, 打造一流的国际公众持股银行, 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当代金融家》: 随着交行和建行去年年底在香港市场的股价上涨,对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路径出现了一些指责的声音, 主要包括战略投资者无用论、银行股权被贱卖论、金融安全受威胁论。您是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观点的?
蒋超良:引进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对交行来讲,不仅仅补充了资本金、优化了股权结构、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产品, 推动体制机制的转化。而汇丰每股1.86 元的入股价格,相当于交行2003 年末每股净资产的1.76倍, 是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市净率中相对较高的。汇丰入股使我行资本充足率及时达标,溢价部分使我行每股净资产上升了0.17 元,相应提高了我行IPO 的定价基础, 而且汇丰概念对我行IPO 的成功和股价后市稳定都起到积极作用。交通银行引进外资, 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交行的经验来看,“ 银行股权被贱卖”一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恰恰相反, 交行上市和股价上扬后,持股比例最高的国有股东受益最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市后,我行国有股占比为64.74%,其中财政部21.78%,社保基金12.13%,汇金公司6.55%。社保基金和汇金公司持有股份全部转为H股,并在1年后可全部流通。按发行价格计算,财政部及汇金公司在我行财务重组时通过注资持有的股份增值1.66倍,社保基金持有股份增值47.78%。
担心金融安全受威胁是没有必要的。从交行来看,财政部仍然是交行的第一大股东,而且国有股权在交行的股权结构中占据了绝对大头,控股权是控制力的最有力保证。而且,我们在和汇丰银行的合作中,也从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角度,设置了若干限制条款。可以说,目前国家在交行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当代金融家》:您担任交行董事长两年多来,主导了交行从财务重组到引进战略投资者再到海外市场上市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中国银行业改革最惊心动魄的过程您都参与其中了。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您有哪些整体性的思考?
蒋超良:银行业的改革事关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保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低,风险隐患大,将对金融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目标就是要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
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关系到整个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和进度。我很荣幸能够参与交行的股改,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尽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