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重庆直辖、中国正式加入WTO、西部大开发进程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重庆市各级党政部门抓住机遇、大胆探索,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当作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的指引下,招商引资工作不断由低层次、窄领域向高层次、全方位合作发展,目前已有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纷纷来渝投资,美国福特、英国BP、瑞士ABB、法国家乐福、瑞典爱立信、日本五十铃、德国西门子、加拿大丰业银行等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花落重庆。 外商投资企业的介入,正日益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7%;2004年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1%;2005年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9%。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重庆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剖析阻碍和困扰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问题,进而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自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本文即从统计的角度就“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的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应对策。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市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水平,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生产经营水平上都有了快速发展。
    一、外商投资企业分布特点
    从外商投资企业的户数情况看,2005年为945户,较2002年的875户、2003年的905户和2004年的929户都有所增长,年增长速度达2.6%。
    (一)主要集中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渝中区企业最多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以都市发达经济圈为主,逐渐向四周辐射。都市发达经济圈企业最多,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企业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发展速度6.0%,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企业增长速度分别为2.5%、1.1%。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828户,渝西经济走廊61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56户,各占87.6%、6.5%和5.9%。
    从企业分布看,渝中区作为中央商务区,分布企业数目最多,2005年有外商投资企业224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23.7%,也有如秀山、石柱、巫溪、奉节、城口等区县,至今都还没有外商投资企业。从各区县企业户数发展情况看,由于北部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企业纷纷落户北部新区,渝北区企业发展最快,由2002年的49户增加到了2005年的107户,增长1.18倍,年均增长速度29.7%。
    (二)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增长较快
    2005年重庆市有外商投资小型企业548户,较2002年的508户增加40户,增长7.9%,大型企业11户,较2002年增长1.75倍,中型企业73户,较2002年增长46.0%。
    (三)以工业企业为主,服务业企业增长较快
    2005年重庆市有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企业474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50.2%,建筑业23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2.4%,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由2002年的366户增长到2005年的445户,增长21.6%,年均增长速度9.8%,其中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运输业18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1户,批发零售业 85户,住宿餐饮业40户,房地产业143户,其他141户。从2002―2005年各行业企业户数发展情况看,工业企业户数稳中有增,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作为新兴行业,从2003年的16户增加到2005年的21户,增长31.2%,批发零售业从2003年的61户增加到2005年的85户,增长39.3%。
    (四)亚洲为投资主要来源地,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近七成
    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投资国别地区看,亚洲为投资主要来源地,2005年有643户亚洲投资企业,其次是北美洲,有144户,欧洲和拉丁美洲分别有78和47户投资,此外,大洋洲24户,非洲9户。
    (五)开发区企业发展迅速,积聚作用明显。
    五年来,重庆市开发区始终坚持“筑巢引凤”和“诚信服务”,在投资给排水、电讯、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建设中和投资服务等方面做到让投资者满意,现已形成“引进一个,带进一批,搞活一片”的投资链。截止2005年底,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经开园、北部新区高新园和重大科技园区分别有外商投资企业112、103、35、19和7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29.2%,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新区成立较晚,但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较快,北部新区经开园和高新园分别从2002年的7户、7户增加到2005年的35户和19户,分别增长4倍和1.7倍。
    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
    (一)注册资本金、实收资本逐年增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逐年增加,2002―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分别为307.14亿元、354.47亿元、368.04亿元和378.78亿元,2005年较2002年增长23.3%,年均增长速度为7.2%,从中方、外方投资额看,外方注册资本金占60%左右,2002―2005年外方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83.03亿元、197.69亿元、209.97亿元和231.05亿元,占全部注册资本金的比重分别为59.6%、55.8%、57.1%和60.1%。
    在注册资本金增加的同时企业的实收资本也逐年增强,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收资本分别为232.84亿元、278.32亿元和290.71亿元,2005年较2003年增长24.9%,年均增长速度为11.7%。
    (二)资产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
    从企业资产总计看,随着实力的增强,资产总计增长迅速,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计分别为686.77亿元、744.34亿元、758.72亿元、973.71亿元和1221.92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77.9%,年均增长速度为15.5%。
    从企业户均资产看,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户均资产分别为0.85亿元、0.92亿元、0.92亿元、1.20亿元和1.49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75.1%,年均增长速度为15.0%。
    在企业资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有所提高,资产负债率从2001年的59.6%降到了2005年的58.0%,降低了1.6个百分点。
    (三)经营状况良好,利税、利润成倍增长
    从企业经营情况看,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7.61亿元、314.66亿元、384.72亿元、573.82亿元和695.21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5.8%。
    从企业利税情况看,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利税分别为30.45亿元、35.20亿元、55.08亿元、82.04亿元和91.52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31.7%。2001―2005年企业资产利税率分别为4.4%、4.7%、7.3%、8.4%和7.5%,2005年较2001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从企业盈利情况看,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2.00亿元、13.60亿元、27.57亿元、45.71亿元和48.04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1.5%。2001―2005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4.3%、4.3%、7.2%、8.0%和6.9%,2005年较2001年提高2.6个百分点。如图所示:
    从历年企业的盈亏情况看,随着企业由筹备期逐步走向正轨,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盈利企业比重增加5.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比重增加9.7个百分点,持平企业比重减少15.4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产值、收入成倍增长,产销两旺势头较为明显
    工业企业作为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生产形势较好,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1―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分别为237.40亿元、263.38亿元、350.92亿元、497.03亿元和554.12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3.5%。
    从工业增加值看,2003―2005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01.62亿元、140.37亿元和155.98亿元,2005年较2003年增长53.5%,年均增长速度为23.9%。从工业增加值率看,2003―2005年工业增加率分别为29.0%、28.2%和28.1%。
    在工业企业产值增加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良好,从工业企业历年主营业务收入来看,分别为227.45亿元、257.19亿元、314.78亿元、485.69亿元和551.37亿元,2005年较2001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4.8%,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5.8%、97.6%、89.7%、97.7%和99.5%,2005年较200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图三)
    (五)吸纳劳动力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逐年提高
    2005年底,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达133800人,较2001年增长36.2%,年均增长速度8.0%;外籍从业人员也由2001年的395人增至680人,增幅为72.2%,年均增长速度14.5%。
    在从业人员增多的同时,从业者年均劳动报酬也逐步提高。2005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年均劳动报酬24366元,较2001年增长96.7%,外籍人员劳动报酬也由2001年的146709元增加到236551元,增长61.2%。第二部分 “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农林牧渔业引进外资偏少
    大都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在此背景下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农林牧渔业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但就“十五”期间实际情况来看,重庆市农林牧渔业吸引外资偏少,而极少的外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经营也不理想。截止2005年底,投资于重庆市农林牧渔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仅有3户,而正式经营的只有1户,其资产仅为948万元,而自2002年到2004年投资在农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仅有10户、5户、2户。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引进外商太少,而且逐年萎缩,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渝西、三峡库区吸纳外商投资企业的能力尚待加强
    重庆市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幅员广阔,有着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已是全市经济发展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投资环境和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企业比例达87.5%,而受交通状况、基础设施以及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在引进外商投资企业上已远远落后于都市发达经济圈,其辖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数甚至还赶不上一个渝中区。这与当前重庆市大部分区市县建立自己的工业园区意在大展宏图的初衷相去甚远。如何增强对外吸引力已成为各区县经济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三、专利、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引进比重偏低,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进步放慢
    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专利和管理经验用以改善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我们大力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一大初衷。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尽管“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中以品牌、专利和技术为主的无形资产作价投入呈较快上升趋势,但从总体上讲外商投资仍多以资金投入为主,无形资产作价投入偏少,五年间仅1.76亿元,尚不足总投资的2%,不利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尽管外商来渝投资兴办企业带来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批最早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更新缓慢,产品已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变化;相当多的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技术更新受制于外方;一些中小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水平低下。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技术进步较慢。以2005年为例, 819户已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仅投入研究开发费用11.14亿元,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6%。
    四、引进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型企业偏少
    从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来看,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偏少,自2002年以来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仅有4户、2户、6户和11户,各占总数的0.5%、0.2%、0.6%和1.2%。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势必造成企业竞争力差,效益水平不高。
    五、企业生存不稳定,且企业间差异明显
    在五年调查研究中发现,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生存变化较快,部分企业去年还是正常营业,今年再进行调查时已经或是转制,或是被注销,或是处于停产阶段。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稳定给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间差异巨大,同样是外商投资企业,有的是正规的大型企业,资产上亿元,从业人员几万人,而有的企业则只有几人,资产也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有的甚至仅仅是工商注册登记,而没有进一步发展。
    六、企业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综观“十五”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外部经营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短缺问题。受大环境的影响,电力、天然气等都不同程度出现供不应求。电力在夏季和冬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天然气亦不能保证充分供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有一定影响;二是行业管理问题。部分行业管理欠规范或跟不上形势发展;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问题。部分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四是企业融资问题。由于银根紧缩,部分中小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性资金等很难筹集;五是企业道路运输问题。大部分生产型企业都处在城郊,道路不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支干道建设没跟上企业发展);六是产业扶持问题。对全市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第三部分 进一步促进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建议
    采取措施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乃至实现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重庆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及引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出发,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本着引外安内同时兼顾的精神,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城市形象为重点,充分发挥龙头地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属于有着重庆地区特色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道路。
    一、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
    (一)建立全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招商引资竞争日渐激烈。单纯的地区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已不足以成为吸引外商的特殊优势。进一步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将更多地依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良的投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全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狠抓投资软硬环境综合治理整顿已是我们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必然的首要选择。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全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定期监测,及时通报评价结果,并对比评价结果及时整改。
    (二)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等投资硬环境
    投资硬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基础条件。要做好统筹规划,长远规划,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等投资硬环境,提高产业配套程度,不仅生产环境要上位,生活环境上也要优美,努力为外商营造一个高水准、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高水平外资进入的、比较完美的投资硬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
    (三)狠抓投资环境综合治理整顿,为外商投资企业来渝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要抓紧清除限制招商引资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和进出口等政策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间资本发展的限制和歧视性规定;对照WTO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涉外经济法规,实现从优惠性、支持性政策为主向体制性、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目录,规范收费行为;大力整顿市场秩序,积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体制和市场环境、良好的配套和服务环境,使重庆市成为投资者创业、安居的乐园和天堂。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投资软环境的整顿治理并不仅限于一个点或一个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部门乃至每位市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四)切实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增强外商投资重庆的信心
    一是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把服务企业放在工作首位,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体系,减少烦琐的审批、办事程序。二是合理调配全市能源、资源,积极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气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多渠道搭建好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透明的企业诚信建设评价体系,继续推进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管齐下,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途径。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大通关、大物流,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外资入驻重庆
    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采取资产转让、跨国并购、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转让、境外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外资参与重庆市经济建设。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打破行业垄断,引导外商投资企业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有着众多的国有企业,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和投入对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一方面采取合资、资产权益转让、外资并购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嫁接重组,继续拿出一部分有市场、有效益、有资源优势的国有骨干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另一方面结合城市规划和商业中心布局,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主城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使一批国有企业通过土地置换、产业置换和资产重组,在改造搬迁中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或企业。此外,支持和鼓励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外合资、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配套,开展专业化服务,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
    继续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积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抓住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有利时机,改进投资促进方式,积极储备优良项目,有的放矢,广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跨国集团,主动与部分国际知名企业、跨国集团接触,积极邀请其来渝投资。其中,要特别积极吸引国际知名金融、保险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中外合资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扩大中介服务、外贸、商业、劳务、旅游、会展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引进项目决不是盲目引进,而是从最大限度有利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的有序引进。因此,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时也要严格项目审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防止引进产品或项目带来的外部不经济。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外商以无形资产作价投入,优化外资投入结构
    优化外资投入结构重点在于现金投入和无形资产作价投入两方面。在吸收实物投入方面既要注意其比例不能太高,又要切实防止濒临淘汰的设备和器具向重庆市转移;要在继续保持现金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外商以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价投入,特别要进一步鼓励外商以先进技术作价投入,以促进本地产品更新换代和增强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重庆市还应当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品牌培育和营运,提高企业无形资产比重,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资产结构。
    三、出台政策使外资不仅“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发展快”
    (一)继续推进“三个一百”工程,抓好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三个一百”工程是重庆市吸收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办好100家现有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是“三个一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在于解决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应积极出台政策扶持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对进入市政府“三个一百”工程的重点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市政府表彰的“十佳”外商投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或以配套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以配套优势促进产业的集聚、扎根和升级。
    (二)扶持和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增进本地服务、贸易领域的活力
    目前,重庆市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尚属起步阶段,2002年重庆市批准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物流企业,标志了重庆市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突破。其实,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大有可为。一方面,培育和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进一步活跃本地市场,促进本土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升级企业业态,从而加速全市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应注意引进和培育二者兼顾,既要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吸纳那些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外商落户重庆,又要大力培育已落户重庆的服务、贸易外商投资企业,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以便在活跃本地市场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出示范效应。
    (三)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
    近年来,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造成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明显放慢,错失市场开拓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发挥优势,在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避免低水平、低档次、高污染、低效益外资项目,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确保外资投入的真正实效性。
    (四)关注在渝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主动协助企业克服困难,使之乐于在渝投资生产经营,从而发挥其示范效应
    关注在渝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当前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一方面帮助企业步出困境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我们的待“客”之道,树立重庆市政府良好形象,从而有利于今后招商引资工作。
    四、重点培育壮大有现实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吸引外商投资于重庆市优势产业是加快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方面。具体包括:创造中国西部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结合重庆中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医药行业;培育发展国家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培育中国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开发建设西部铝镁合金新材料基地等;特别是要结合库区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及市委市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鼓励优势外商投资企业到库区开办工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积极利用引资嫁接,用好库区“民族、生态、边贸、特色经济”四张牌,弥补库区产业空心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