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季报披露信息中,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里机构投资者身影频现,统计数字中可以发现QFII与投资基金的投资新思路。这些机构在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化显著,尤其是在银行、地产、钢铁股上的分歧更是引人注目。
投资绕着走
统计资料显示,沪深两市共有64只股票被基金抛售,同时被QFII大举买进。这64只股票中,基金二季度末共持有16.43亿股,较上季度末减持了15.61亿股。QFII二季度末共持有15.09亿股,较上季度末增持了6.60亿股。
从行业偏好上看,QFII一直对金属、非金属行业情有独钟,持续保持持仓市值第一名,第二季度持仓市值为55亿元,比第一季度增加2亿元;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行业则分别以27亿元、21亿元的持仓市值列第二、第三名。QFII持股比例最高的前十只股票中,七只被增持,增幅最大的是G宇通,幅度达11.34%。巨轮股份为新近建仓,持股占比也较大。基金调仓结果与之大相径庭。基金在二季度的三个重仓行业为机械设备、食品饮料、批发零售贸易等。
中报数据显示,QFII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G宝钢、G鞍钢、G中兴、G上港、G长电、G沪机场、G宇通等。这些股票曾是国内基金的重点持仓股票,但上半年基金选择了大规模减仓。比如G宝钢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QFII占据了六席,其中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今年第二季度分别大幅增仓了4878万和1968万股,另有两家QFII新进。但没有一家基金露脸G宝钢,一季报中的四家投资基金在二季度全部隐身而去。国内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分别为G招行、G茅台、苏宁电器、大商股份、双汇发展、G海工、G五粮液等。针对这些股票,QFII态度漠然,要么大幅减仓,要么根本就不参与。如G苏宁、G茅台等股票,QFII根本就没有理会。由此可见,QFII与基金在股票选择上出现了很大分歧。
不仅如此,QFII与基金在投资理念和市场判断上分歧也很大。随着股指的攀升,QFII选择了适度减仓;而基金则继续加仓运作。QFII投资方向基本没有改变,继续关注大市值优势企业股票。值得注意的是,QFII二季度疯抢新A50成份股,比如占新A50指数权重达5.19%的G宝钢已成为QFII的第一重仓股,新A50指数第一权重股G招行也成QFII争夺首选,汇丰银行已持股5632万股,位居G招行的第三大流通股股东。而国内基金二季度的投资可谓是百花齐放,价值投资、概念投资、准庄股模式运作等各行其是,“求新、求变、求小”成为最典型的一个投资动向,主要持有食品、饮料、商业、银行和地产等一些规模中等偏小消费类股票。
秉性决定行为
QFII与投资基金的迥异的投资方式引起市场的关注,这种迥异的背后更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投资者细细体味的。对于基金与QFII呈现的差异,基金经理与QFII各有看法。“两类资金的性质不一样,目标不一样,QFII追求的是长期收益,并不会注重短期效果,这是最大不同。”一相关人士表示。
首先,两种机构的收益性能有很大差异。QFII业绩较为稳健,进入中国四年来,其长期投资优势企业的理念使其投资收益保持了稳定。但国内基金则不然,从1998年以来,基金行业的收益总给人波动太大的感觉,一年赚、两年亏几乎成为惯例。另一方面,QFII当前重点股票的市盈率要显著低于基金,这就不难想象,QFII未来继续保持较好收益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两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同。QFII一般做全球化的投资,他们的投资考虑更多的是资产在全球市场上的配置,追求回报率并不是惟一目标。基金的资金一般来源于社会机构、保险公司等,注重及时的投资收益,再加上国内基金有基金评级和赎回的压力,不得已倾向于短线投资。
再次,两种机构的资产管理人赚钱方式不同。QFII需要为投资者实现绝对的盈利;但基金则没有这个要求,其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基金的1%左右的管理费用,而这一收入与基金管理资产的盈亏无关。如此以来,QFII自然要选择长期、稳定的盈利方式;而国内基金宁愿选择短期的辉煌。只要当期收益高,基金就能够募集到足够多的资金。
最后,两者视野开阔程度不同,影响了投资目标的选择。今年一季度,QFII依靠大量配置的有色金属股跑赢了基金,主要得益于其作为境外投资者的国际视野,他们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中看到了投资机会,因此从2005年中期就对金属非金属行业情有独钟。与之相对应的是,基金在二季度中由于重仓食品饮料、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股票的上涨使得基金夺回了领跑权。在2006年对食品饮料行业大举建仓,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相吻合。不难看出,基金对国内政策导向的捕捉能力远比QFII强。
收益旗鼓相当
从上半年来看,QFII与投资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可谓是各领风骚,QFII的投资业绩略逊色于基金。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份,有色金属板块在一季度的涨幅达到了57%,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QFII在该行业的配置比例高达28.70%,而基金公司配置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仓位为9.42%。很显然,一季度国际有色金属资源暴涨,期货暴涨,外国大鳄们看得很清楚,所以抢到了中国股市牛市的第一筹码。但在二季度,表现最好的行业是食品饮料、批发零售,当季涨幅分别达到73.6%和61.66%。这两个行业都是基金重仓行业,其中基金二季度在食品饮料的配置比例为12.51%,批发零售贸易10.02%;同期,QFII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持仓为9.85%,对于批发零售行业则没有大规模建仓。不难看出,由于基金更能体会消费升级概念在中国的意义,使其二季度收益超过了QFII。
综合上半年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QFII的投资业绩略逊色于基金。QFII的前十大重仓股今年前六个月涨幅最大的是G鞍钢上涨55.33%,G沪机场上涨18.04%,G宝钢、G中兴只分别上涨5.83%、2.92%,G长电甚至出现小幅下跌,这些股票都严重拖累了QFII的投资业绩。而基金重仓股涨幅可观,除G招行上涨50%外,G茅台、苏宁电器、大商股份、G五粮液、双汇发展、G伊利都上涨100%以上。重仓股股价的上涨程度不同,使得两者的投资收益也产生差异。究竟谁能引领今后的市场,成为真正的投资王者呢?大家不妨拭目以待。但业内人士认为,QFII擅长于长线投资,不害怕长期的调整,投资的理念和操作手法与国内基金有很大的不同,看重有成长性的以及在行业里有着独特规模和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股票。经过市场的验证,QFII对市场的预测比较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洋”经值得借鉴
目前,QFII不仅获得了管理层的认可,也获得了投资界的普遍认同。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投资者表现出对QFII充满信心。尽管QFII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能力尚不如国内机构,但关注QFII的一些投资变化,也许能给我们某些启迪。
第一,及时规避市场风险。从今7月起,大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而QFII已经在二季度末减仓6390万股,这种减仓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也再一次显示出QFII先知先觉的本领。
第二,在战略研究上,QFII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政策的走向,洞察了管理层的心思,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比如在股改初期,国内机构投资者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纷纷抛售手中的优质股票;而QFII则积极吸纳这些股票。这使其名利双收,与此相反,基金却痛失良机,与股改行情错失交臂。
第三,行业特性把握上,眼光开阔。比如今年一季度,精确把脉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向,自去年中期开始QFII就大量配置了有色金属股,随着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的飙升QFII大赚了一把,成为一季度跑赢基金的主要原因。这方面,基金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如日用消费品、房地产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建树。
第四,具体择股方面,大胆持有龙头品种,不拘泥于上市公司现时业绩的优劣。比如被基金抛弃的G宝钢,其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该股仍被QFII看好。这反映了QFII对其基本面已取得高度认同,具备持续增长能力;同样也说明国内基金在业绩和排名的压力之下,急于追求短期利益的态势,从而忽略了长期的利益。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