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第一品牌遭遇整合难题本报记者 刘伟勋 北京报道 有这样一家企业,你几乎在中国各大中城市都能看到它的名字,但却很难据此判定这些企业是一个整体。这家企业就是全国华联商厦(行情,论坛)集团(以下简称华联集团),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原商业部出资1.5亿元,在沿海14个城市和7个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场合并成立的。 打着该公司名称的商场无处不在,但多数与华联集团的关联也就仅此而已。
    一年前,不满于该集团长期以来近乎“空壳”(集团和成员企业之间只是共用品牌的关系,没有资产、股权关联)现状的管理层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希望通过引入国际资本整合旗下企业,随后海外上市融资做大华联集团,并在今年5月表示已在海外意向融资115亿元。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4家有意投资的海外财团中包括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
    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在上市方面,华联集团秘书长李可集9月21日告诉本报,原定今年10月新加坡上市的目标已经推到年底,香港、美国上市则将随后展开。
    而根据本报独家获得的消息显示:华联集团登陆香港股市的时间也已被推到3年之后,最初拟定的新加坡、美国上市计划则已搁置多日;而总规模115亿元的海外融资短时间内无法到位,资本整合未有实质进展。
    下一个即将出现变化的或许会是华联集团今年5月高调掀起的“飓风”扩张行动。这家在全国拥有55个成员、7000家网点、自称“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的协会式企业当时宣布,计划未来5年内再开2000家商店,力争年营业额从目前的400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该计划可能因上述原因而有所调整。
    上市推后3年
    仅仅一年之后,华联集团2005年9月首次公布的雄心勃勃的上市计划如今已改变颇多。
    9月21日,运作华联集团海外上市的北京安恒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恒星,原名北京安星联科技有限公司)投行部负责人梁国玮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计划重组华联集团旗下20家左右的成员企业,以IPO方式3年后赴港上市。
    本报获悉,安恒星已经整合了杭州、锦州、郑州、廊坊等地的5家华联企业和涉足零售业的2家房地产企业(经营面积共约30万平方米),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亚洲联合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商业),并有望获得摩根士丹利、新加坡大华银行、美国FORUM基金等共约超过2亿美元的上市前融资。
    “目前,由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对这7家企业进行的财务调查、造价评估、工程质量评估已经完成,待律师事务所出具律师意见后,首批1亿美元的海外资金就将到位。”梁国玮说。
    这是操盘华联上市的安恒星高层首次披露上市进程。安恒星成立于2005年1月,主要成员来自中石油旗下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联集团上市是其创办后操作的第一个项目。
    2005年9月,华联集团秘书长李可集在新加坡宣布,计划3年内在新加坡、香港及澳大利亚以反向收购(RTO)的方式,将7家成员企业(天津华联商贸、廊坊华联商厦(行情,论坛)、宁波华联商厦(行情,论坛)、锦州大厦宾馆、郑州华联商厦(行情,论坛)、淮南华联商厦(行情,论坛)和济宁华联商厦(行情,论坛))注入上市公司,并成立6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以基金控制上市公司,集资总额约150亿元人民币。
    而经过一年的操作,上述计划中的上市地点、上市方式、成员企业、时间表等关键要素几乎全盘变化。梁国玮解释说,新加坡股市难以接纳体量较大的亚联商业,而香港市场的REITs不易操作,考虑各种现实条件,最终决定首先在香港以IPO的方式登陆股市。
    但是李可集9月21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依旧坚持去年9月份的说法,并表示年底即可在新加坡上市。“我最近很忙。上市的事我已放权由安恒星运作,小的变动无需通知我。”在获知本报了解到的实际上市进展后,李可集说。
    海外融资迷雾
    正在发生变化的,还有华联集团规模庞大的115亿元海外融资计划。
    今年5月,李可集在“全国华联集团2006高峰会”上透露,华联已在海外意向融资115亿元。
    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当天有数家海外财团前来参会。时任华联集团顾问的任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资金主要用于6个方面,包括旧网点改造、新网点扩建、企业改转制等。
    9月21日接受本报采访时,李可集表示这些资金仍在洽谈中,尚未到位。而目前主管海外引资的任力则对此不愿多谈,只是表示意向中的投资者包括海外财团和一家国际银行,目前双方正在推进4个城市的12个项目,外方也在考察意向收购的华联集团成员企业。“外方最后会收购哪些企业和哪些资产,目前仍未确定。”任力说。
    今年5月以后,多年从事商业研究的任力已从华联集团顾问改任执行理事兼总干事。此前,民营企业重庆泰正集团购得华联集团85%的股份,任力是泰正集团委任的高管。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一位教授看来,华联集团在引资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是,该集团是一个类似协会的松散的企业联合体,而不是经济实体。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入会比较慎重,在资金投给谁、投到哪里等关键问题上,往往会考虑再三。
    内部整合难题
    近年来,华联集团一直试图借助资本尤其是海外资金的力量,对集团成员进行整合,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连锁的经济实体。但由于海外融资在所投项目上有所考虑,导致华联集团筹谋多时的整合计划至今无法迅速展开。
    华联集团今年5月对外宣布,将联合全国55个成员,进行华联品牌、连锁、转型、资本等四大方面的整合。主要措施包括清理整顿未经许可使用“华联”品牌的企业,5年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完整、畅通的连锁网络,引导企业由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转型,协助成员单位中的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改造、上市等手段,改善产权结构。
    “在获得资金后,我们还计划收购部分企业的股权,建立集团和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李可集说,如果长期松散下去,形不成拳头,无法把华联集团做强。
    不过由于企业上市和海外融资短期内无法迅速完成,华联集团已经开始调整策略,着力在不动企业产权、经营成果、管理体制等方面,通过整合各地华联采购链、华联商业资本运作及政府支持资金资源等手段,形成全国华联统一的市场联盟。
    “除北京、上海两地的华联外,绝大多数华联集团成员企业历史上一直各自为战,非资本纽带的联盟很难建立,也难以长久维持。”一位参与华联集团重组上市工作的人士说。
    面对现实,华联集团试图加强总部和成员企业之间在市场和业务上的联系,并将其作为建立资本纽带之前的铺垫。9月15日,华联集团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宣布,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采购平台。任力表示,成员企业使用这个平台后,采购成本可降低10%-15%。
    另一方面,这一采购平台也成为华联集团寻求快速扩张的手段。任力表示,他们已向同行广发邀请,欢迎体系之外的零售企业以加盟和联盟的方式共享这一平台。
    但北京物美商业集团一位高层表示,零售业尤其是百货业态在全国推行统一采购有很大难度,而且各个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采购系统,是否加入华联集团的采购平台,有很多现实因素要考虑。当然,如果坚决推行得当的话,对于零售业也确实有很大益处。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