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宏 长城证券
2006年1-10月我国石油与化工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493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282.42亿元,同比增长29.50%;实现利润总额3662.80亿元,同比增长19.52%,远低于去年同期增长34.35%的水平,增速回落明显。 其中化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889.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471.07亿元,同比增长27.70%,低于去年同期增长35.39%的水平;实现利润总额859.82亿元,同比增长15.16%,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速,净利润率较2005年继续下滑。其中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问题,炼油行业出现全行业政策性亏损,累计亏损501亿元,不过06年三季度石油价格的回落,使得炼油行业亏损幅度已大幅减少。
2006年来原油与天然橡胶价格在高位大幅振荡,8月之前Brent原油一度冲击80美元/桶大关,之后原油价格又出现快速回落,使得化工行业经营波动加大。化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受成本推动在06年较05年底有所回升,但幅度总体不大。整体来看,石油与化工行业在2005年达到景气度高点后,随着新增产能的过快扩张引发竞争加剧、石油与天然橡胶等化工原料价格高企下游需求减缓等原因,2006年景气度继续回落。
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部分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仍保持高速增长,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反弹,将在未来形成新增产能压力。
我们预计07年石油价格将在50~65美元/桶区间内运行,并趋于理性回调阶段,当然,不确定的地缘政治风险、美元贬值、投机等因素也将随时给这一过程带来阻力。在石油价格整体较06年回落情况下,下游化工成本压力将有所减轻,不过,新增产能的释放仍带来不小压力。由于预计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宏观调控政策依旧偏紧,以及部分子行业产能过剩的隐忧使得我们对明年的行业整体形势仍不容过于乐观,预计06年来石油与化工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格局在07年还将延续,但下滑程度会有所趋于缓和。
二、行业政策变革
1、原油与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开放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在加入WTO五年后,将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日前商务部已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目前我国原油资源是由国家统一配置的,成品油也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在两个办法实施后,将打破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格局,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我国从事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从长远来看,在石油市场开放后,有望加快推进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油源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品牌和服务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不过,由于历经多年的积累和经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销售网络较为完善,整体优势和竞争实力十分明显,因而预计实际对中国石化的影响并不大。
2、成品油定价机制变革
06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宣布成品油价上调的同时,向地方传达了石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但是之后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究竟怎么改,因各方争论不休而导致一拖再拖,迟迟没有一个明确答案。我们预计发改委在07年继续推进此项改革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整体思路是成品油价改盯三地原油价格的方式,较可能的方案是以Brent、Dubai和Minas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如果此次变革得以推行,炼油行业全面亏损的状况有望彻底改变,相关上市公司如中国石化将明显受益。
3、天然气价格将继续提价,下游面临洗牌
与国际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不理性。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以年均25%的增速增长,但民用燃气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7%。目前各相关部门已就国内天然气价上涨达成共识,未来预计将每年燃气价格逐步上浮5%?8%,直到大致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为止。2005年底,我国曾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油田供气情况不同,各油气田供工业和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50元,化肥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00元,涨价的平均幅度在10%左右。我们预计新一轮的提价将会选择在06年12月份或明年年初,涨价幅度在8%左右。天然气价格的上调将使上游供气企业受益匪浅,但对下游用气市场将面临洗牌,一些气头尿素企业等将增加相关成本。
4、全面禁止5种高毒农药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些化学农药对人类存在着“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变)问题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而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的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将撤销所有含有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目前我国这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t/a,占农药总量的20%~25%,其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个亿。高毒农药的退出将给那些拥有良好营销网络的低毒农药厂商带来机遇,相关上市公司如华星化工、扬农化工等有望受益。
5、化肥政策改革
2007年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化肥行业改革,放开化肥分销市场、放开化肥价格、逐步取消化肥生产和流通的各项优惠政策,最终实现化肥行业完全市场化。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l1日我国将对外资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
目前我国化肥流通领域总体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化肥流通企业总体实力不够强,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不够规范,管理不到位,假冒伪劣商品时有出现,正常的市场秩序尚没有完全建立;农化服务水平不高,化肥经营者对农民科学施肥的指导还很欠缺。化肥分销市场放开,行业内的洗牌不可避免,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将将放开化肥限价、逐步取消优惠政策,而改为逐步加大直补力度。由于我国的化肥企业成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特别中小型企业,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享受的优惠政策比大型企业还多一些,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化肥行业每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约150亿元(其中税收约45亿元,原料约10亿元、电力约45亿元、运输约50亿元),因此在国家逐渐取消相关优惠政策后,将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农民处于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因而化肥价格的上涨不可能完全转嫁全部成本,因而预计化肥生产企业的获利空间将受到压缩,尤其是那些工艺较落后、能耗大、规模偏小的那些中小型化肥企业在竞争中处境将更加困难,不过,那些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氮肥企业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壮大,此外也将给那些成本优势明显的大型化肥企业带来行业重组并购的机遇。
6、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
2006年11月底,我国正式发布了《“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预计这一纲要在07年及以后将得到更为有效的贯彻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化工产业处于一种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状态,并且由于缺乏自主技术,化工行业一直处于重复引进、多头引进、续代引进、持续引进的状态,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远高于新型工业化国家22%、发达国家5%的水平。而且尽管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逐年增加,但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不了话语权,被反倾销、被逐出市场的情况屡屡发生。
该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化工行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突破30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自行研制5~8套大型成套化工装备,精细化工产值率达到48%左右、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0%,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1.5%,并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这一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将有利于我国加快淘汰高消耗、高能耗的落后工艺和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相信那些具备较高技术壁垒、注重技术工艺不断改进提高、倡导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模式的那些上市公司将在中国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获得持续成长。
三、部分子行业分析
1、纯碱:行业回暖,盈利回升
2006年1-10月,我国纯碱产量达到了1311.2万吨,比去年增长了11.1%。由于前几年纯碱产能的纷纷扩产,竞争有所加剧,05年来纯碱价格不断下滑,但从06年5月份开始,纯碱价格开始逐渐企稳回升。同时由于近两年来我国原盐生产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提升,1-10月份国内原盐产量达到了4614.5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10%,致使2006年原盐价格大幅下滑,截至2006年11月底,目前主流原盐出厂价格已跌到150元/吨附近,部分地区的报价甚至仅有100元/吨左右。原盐价格的持续下滑使得纯碱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纯碱的产能分布来看,目前全球总产能已达4500万吨/年,其中联碱法、氨碱法大约3000万吨/年,天然碱加工法大约1500万吨/年,中国、美国和欧洲集中了全球90%的纯碱产能,并且中国在03年即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纯碱大国,近年来由于环保问题,美国和欧洲纯碱产商纷纷减产,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纯碱工业的生产基地,06年纯碱出口形势良好。同时未来两年国内基本没有再投产较大规模的纯碱项目,而原有的纯碱龙头公司也没有新的产能提升计划,因此纯碱行业的产能扩张逐渐平静,而下游的玻璃、氧化铝行业都在复苏之中,06年1-10月份,氧化铝工业的增速达到了53.70%,玻璃工业也达到了12.90%,因此拉动了纯碱的需求,消化了大量库存,整体来看,行业效益好于市场原先的普遍预期。
2、化肥:看好钾肥的持续长期成长
2006年1~10月份我国共生产化肥4338.25万吨,较05年同期增长12.4%。
对于氮肥行业,2006年1~10月共生产氮肥(折含氮100%)3167.64万吨,同比增长11.5%,其中尿素(折含氮100%)产量1822.6万吨,同比增长13.1%,产销率接近99%,上半年尿素延续了2005年的趋势,价格持续走高,出厂价大多接近国家氮肥的最高限价,但下半年由于销售转淡,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由于今年受天然气和电价上调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利润增幅有限,2006年1~10月在氮肥行业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16%的情况下,利润反而下滑了6.68%。
同时随着尿素新建装置在近期陆续投产,到06年年底尿素产能有望突破2300万吨,产能过剩压力较大。加上国家对高耗能氮肥也加强了出口限制,2006年尿素出口执行关税为1-9月份30%、10?12月份15%,预计07年仍将维持这一出口限制政策,06年底化肥分销市场的放开、未来化肥定价的市场化,也使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国际市场方面也较严峻,根据世界化肥工业协会的资料测算,以90%开工率估算,2006年和2007年全球尿素市场将略有过剩,到2008年将出现700万吨的大量过剩,然后过剩加速,2010年过剩2000万吨。在区域上,2006至2010年的新增尿素能力主要来自西亚和中国,约占总增产能的3/4,未来国际市场的尿素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中国与西亚之间,逐渐过剩的国际市场将进一步加剧尿素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虽然有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稳定粮食生产,从而有利扩大对尿素的需求,农民增收也带来购买力的提高,工业尿素消费增加等一些积极因素,但我们判断未来氮肥行业的整体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在成本压力之下,07年尿素价格继续大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受成本提高、竞争的加剧,盈利能力将下滑。
随着竞争的加剧,尿素行业面临整合的契机,那些规模、成本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在整合中受益。由于尿素行业进入壁垒较低,成本因素较为重要,在高油价下,油头尿素企业竞争力最弱,国内气头尿素企业在天然气涨价的大趋势下,竞争优势也缩小,相比而言,我们看好那些实施先进煤气化技术大幅降低成本的煤头公司,诸如华鲁恒升、柳化股份等。
2006年1-10月份我国共生产磷肥978.22万吨,目前我国磷肥产量和消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磷肥消费基本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产品结构有了较大改善,高浓度磷肥比例达到60%,但2004年以来,中国磷肥行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大超过20%,新增的大量大型高浓度磷肥生产装置在今年和07年陆续投产,07年产能过剩已不可避免,竞争压力加大。同时由于我国高品位磷矿石匮乏,未来磷矿石价格继续上涨也将影响磷肥行业的盈利。因此07年磷肥行业面临的冲击增大,相对而言,我们看好那些拥有磷矿资源的上市公司,如湖北宜化、六国化工等。
2006年1-10月份我国共生产钾肥192.09万吨(折氧化钾),同比增长14.4%。实现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52.67%,依旧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我国钾肥的自给能力差,需求缺口非常大,进口量占到了需求总量的2/3左右,不少钾肥生产企业时常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由于我国大部分土壤缺钾严重,国内新增产能有限,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仍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近几年钾肥价格不断上涨,06年钾肥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由于国际钾肥的生产集中度很高,近期海外钾肥巨头调高了钾肥价格,预计07年国内钾肥销售价格仍将小幅上涨,相关钾肥龙头如盐湖钾肥、冠农股份将进一步受益。
3、化纤:氨纶、粘胶纤维行业的复苏较为突出
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共生产化纤1464.3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16,销售收入较全年同期增长20.65%,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比增长38.18%,总的来说,今年化纤行业运行总体表现正常,但仍处于行业第九周期的调整期,预计全年继续保持恢复性平稳增长局面,不过腈纶子行业受原材料上涨、下游市场走势疲软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此外,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较快,亦值得关注。
在化纤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产品产销率基本保持100%左右,其中粘胶长丝的产销率达到了103.79%、粘胶短纤的产销率也达到了101.21%。今年化纤出口形势较好,出口数量高速增长,1-9月份化纤出口76.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0.99%。各主要品种出口基本都明显增长,粘胶短纤出口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倍,氨纶亦同比大幅增长1.82倍,粘胶长丝出口增长29.87%。整体来看,氨纶、粘胶纤维行业表现较为突出,逐渐从05年的行业低靡中走出。
价格方面,以粘胶纤维来看,由于下游需求旺盛,国内的各粘胶长丝厂商在今年以来不断调升报价。长丝的价格从年初以来不断上涨,已从年初的27000元/吨左右上涨至目前33000元/吨左右,同时今年原料棉浆粕、木浆总体价位较为平稳,硫酸等价格还有一定幅度的下跌,使得粘胶长丝盈利回升明显。粘胶短纤亦表现较好,9月以来,粘胶短纤行情逆整个化纤市场行情不景气之势而行,在9月反而上演了一出大幅上涨千元的景象。如8月底华东市场1.5D*38mm普通粘胶短纤的中心价位只在13300元/吨,低档产品在13100元/吨左右,高档产品在13700-13800元/吨左右,但到9月底的时候,1.5D*38mm普通粘胶短纤中心价格却上涨到了14500元/吨,低档产品价格上涨到了14100元/吨左右,高档产品价格上涨到了14800元/吨左右,一个月来平均上涨幅度均达到1000-1200元/吨,而且虽然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但销售形势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各大企业短纤出货顺畅。
氨纶也在经历05年的低靡后全面复苏,氨纶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今年来氨纶价格不断强劲上行,其中氨纶20D有光丝价格11月下旬已突破80000元/吨,氨纶30D有光丝价格也上升至72000元/吨左右。
4、化学农药:关注高毒农药退出的替代机会
2006年1~10月我国共生产农药105.6万吨(含制剂和原药),同比增长21.4万吨,其中杀虫剂43.8万吨,同比增长15.7%,除草剂31.4万吨,同比增长29.4%。
累计销售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23.75%,累计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52.7%,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
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对保证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药工业创制力量薄弱,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比重太大,杀虫剂所占比例过高。在剂型方面,我国农药企业生产的制剂品种主要以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为主,以这两种剂型登记的制剂占制剂总数的比例在70%左右,产量份额也在60%以上。每年生产乳油制剂消耗的有机溶剂在25万吨左右,耗费近10亿元,同时大量有机溶剂喷洒到农田里对环境也不利。另一方面,这两种老剂型制剂产品的质量也较差,据我国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抽检,制剂总合格率大约只在75%左右。
目前国内农药科研基础薄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农药科技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缺少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投入少、基础差,缺乏创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工程化能力也较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弱。1996年我国成立了南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但是在开发研究创制中仍然困难较多,一方面缺乏高额开发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农药企业的规模过小,难以完成新农药的创制任务。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依赖仿制来开发农药品种越来越困难。从需求结构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所占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国家已经对其中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品种的农药产品加以禁用和限制使用。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由于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对农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已逐渐成为农户选择的主导产品,这将给用于替代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留下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那些生产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结构合理、研发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出口渠道畅通的农药龙头上市企业将在行业的调整中脱颖而出,不断持续成长。
5、有机硅:未来几年不改高速增长势头
2006年1~10月,我国有机硅材料行业仍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由于有机硅材料具有耐高低温、防潮、绝缘、耐气候老化、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使得有机硅材料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广泛用于纺织、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轻工、建筑、冶金、机械、军工、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医药、食品加工和日用化工等领域,对高科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有机硅材料自美国道康宁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仍然发展迅速,新品种、新用途不断得到开发,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型产业。得益于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有机硅产业的应用领域亦日趋广泛,用量不断增加。
有机硅产业的特点是集中的单体生产和分散的产品加工,由于单体生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使得衡量有机硅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即为单体生产水平。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主要是甲基氯硅烷、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其中甲基氯硅烷的用量占整个单体总量的90%以上。
我国有机硅工业经过2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自主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甲基氯硅烷单体的生产规模,还是有机硅产品的应用技术,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已形成星新材料、新安股份、吉林化工3家有机硅单体规模生产企业,年产能达27万吨左右,但其中吉林化工的开工率不足40%,因此国内真正具有规模生产能力的主要是新安股份和星新材料。同时我国有机硅下游的深加工及其应用,也正在形成一批以高温胶、液体硅橡胶、纺织助剂、硅烷偶联剂等有特色的企业和产业群。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有机硅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外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装置规模较大(一般为10万吨/年以上),最大的单体单套装置达到了20万吨/年,而且自动化水平高,大型流化床连续开车周期可以达到100天以上;二甲选择性较高,国外先进有机硅单体生产商的二甲选择性一般在90%以上,并注重节能及产品的综合利用。目前国内有机硅企业的二甲选择性已经提高到了82%以上,新安股份在06年已可以稳定到85%以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且国内的有机硅单体规模发展迅速,同国外的差距缩小,1999年星新材料投入运行的装置仅为2万吨/年,今年下半年将投产的单体装置已达到了10万吨/年,新安股份的单体装置产能也已超过5万吨/年,并计划在2007年中新建10万吨/年的单体装置。
在有机硅的主要原料硅粉以及液氯、甲醇上,我国亦具有重要的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是全球主要的金属硅产地,2000年以来,每年的工业硅产量都超过4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工业硅总产量三分之一。而国内液氯、甲醇亦是产能充沛,价格稳定。同时新安股份还使用了自身开发的“有机硅-草甘膦”联产技术,实现氯资源的循环。
近5年来全球有机硅材料需求的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中国近5年聚硅氧烷的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更是超到了3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预计2010年前我国的聚硅氧烷需求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到2010年国内需求量将达54万吨以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然而,由于我国产能的滞后,目前我国有机硅产品的自给率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由于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厂,进行本土化开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以强化市场地位、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但由于有机硅装置建设期一般在1年半以上,因此外资项目投产不会早于2008年,甚至有可能推迟至2010年之后。按照年需求增长20%计算,未来2年内国内产能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2008年以后,若蓝星/罗地亚天津20万吨/年项目、道康宁和瓦克合作建设的40万吨/年等项目陆续顺利投产,按需求年均增长20%计算,2010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的产需才将逐步实现平衡。除了星新材料及新安股份外,近年国内也有一些其他企业正在进入这个行业,但由于单体的技术壁垒很高,这些企业的新装置试车均未能成功。
由于需求旺盛,加之2005年9月29日商务部对原产于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的进口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等因素,06年有机硅单体价格坚挺。
此外,除单体生产是有机硅行业的主要技术壁垒之外,下游市场由于应用面极广,用户分散,决定了有机硅下游的技术服务性非常强,创造需求的模式也形成了技术应用壁垒。目前有机硅产品已有1万多个品种,实际供应的也有约5000种,国外各大公司对下游开发非常重视,大力开展应用研究,提高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不断开发新品种,拓宽应用领域,满足用户需求。道康宁公司每年有上百种新产品投放市场,同时淘汰一批老品种,其销售额中有20%以上来自新产品。目前国内有机硅产品只有500多种,且以中低档为主,中高档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因此下游深加工的发展空间很大。
四、2007年行业投资策略
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有关化工产业规划与结构调整将得到进一步贯彻实施;07年资本市场也是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实现了全流通后的全新市场,股东利益更为一致,并购重组将更加活跃;同时诸如成品油及天然气定价改革、化肥分销市场放开、五种高毒农药全面禁止等众多政策变革推进也将逐渐呈现效果;此外纯碱、粘胶纤维等部分子行业通过增加出口、限制新增产能扩张等方式取得较好的成效,在06年下半年来逐渐回暖反弹,预计在07年上半年仍将保持较好的态势。
因此,在政策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并购重组将更为深入,部分行业回暖的情况下,我们认为07年石油与化工行业的投资重点应关注几类机会:拥有上游资源优势、具备较高技术壁垒、倡导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模式、开发能源替代、行业回暖复苏、行业整合与政策改革中受益的那些龙头公司,此外,在资本流动性泛滥影响之下,由于估值水平提升而部分尚处于估值洼地的个股股价亦将得到纠正。
整体而言,我们青睐那些产业结构较好的化工子行业,相信那些技术水平突出、具有资源垄断优势、拥有优秀管理团队、注重技术不断升级改进的公司将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将获得持续成长。另外诸如回暖复苏的纯碱、粘胶纤维、氨纶等行业,低毒农药行业,也有望涌现出一些个股较好的投资机会。
维持行业“中性”评级,维持对钾肥、新材料、石油化工一体化等子行业增持,给予纯碱、低毒农药、粘胶纤维等子行业谨慎增持的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