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兵兵
    2007年还会有多少个民族消费类品牌打上洋标签,这是个大问题。
    从高盛竞购双汇,到日本麒麟啤酒持股千岛湖,甚至是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也加快步伐抢占家世界收购先机……2006年外资在消费零售方面的并购异常火爆。
    进入2007年,高盛、英国英联、摩根士丹利又先声夺人,向湖南太子奶集团在海外成立的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注资7300万美元,市场传闻太子奶可能在强大海外投资机构推动下实现海外上市。
    此前,由英国啤酒巨头SAB米勒啤酒持股49%的华润雪花啤酒刚刚宣布收购四川啤酒品牌蓝剑集团100%股权。
    仿佛一夜间,中国消费品市场成为海外资本运作者争相竞购的美食。然而,当世界越来越平之际,这种收购的深意早已不止是外资看好某一领域这样简单。一条“由宏观经济走势引来单个领域变化,再由市场需求判断转为资本市场收益预期”的投资路径清晰可见。
    一份来自高盛的报告称,“鉴于中国的政策倾向于均衡增长,由投资和出口转向促进内需已成必然趋势,消费品行业可称最佳长期投资机会。”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海外投资机构近期连连出手接盘中国消费品生产和零售联锁企业。随着“人民币升值”对策大讨论逐步深化,一些金融人士已形成共识:只有实现三驾经济马车的均衡发展,才能抵御由过分依赖出口贸易带来的汇率变动。为此,中国宏观经济必然向鼓励内需方向发展,中国消费品市场将迎来发展高峰。而将这些企业包装后运作到海外上市又是海外投行的另一个获利途径。
    有媒体报道,湖南太子奶在成功私募后很可能于今年年底赴香港或纽约上市,集资额2亿美元,目标直指乳品竞争对手蒙牛集团(2319.HK)。此前,英联、摩根士丹利携手香港鼎辉,成功推动蒙牛上市,并在短短3年内取得500%的回报。
    根据高盛的统计,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2006 年上半年中期利润同比增长19%,利润的意外增长也引发了市场对2006-2008年中国企业利润预测的上调。
    其实,在海外投资者眼中,中国企业的中长期利润仍然是备受担忧的要素,全球经济放缓和进一步的内地宏观调控都可能对利润造成影响。“而能够抵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仍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市场的强劲内需。”申银万国一位消费品分析师称。
    外资的进入也引来了市场观察家另一类担心,继2005年“银行贱卖论”后,2006年,“外资斩首论”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直到2006年9月出台《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规定》后才有所平息。有市场人士称,政府将加强对重点行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外资并购的审查。由于这些限制,例如零售、食品、饮料等“政策敏感度低、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正在成为外资并购的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