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带来行业空前繁荣,“市场监管市场”使监管效率加强
    一个由监管机构、自律组织、托管银行、评级机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机构、报章媒体等主体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并向“市场监管市场”的监管最高境界趋进。
    1月7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祁斌指出,市场化仍将是基金监管的主基调;基金常规产品从审批制转变为注册制,以及基金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等问题目前都在积极探讨中。
    祁斌是应全国青联(深圳青联)及招商地产(27.6,0.00,0.00%)之邀前往深圳参加关于《伟大的博弈》一书研讨会,并做“资本博弈与大国崛起”主题讲座时做出上述表示的。
    渐进式市场化不停步
    祁斌认为,中国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能够在5年的时间(2001-2005)从500多亿迅猛增长到近5000亿,市场化改革居功至伟。
    中国基金业真正起步于1998年,最初的封闭式基金走过一段迅速发展的繁荣期。
    由于当时市场整体运作水平和其他一些因素,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讨论,基金业发展同时陷入低谷。
    2001年,黑幕事件后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行业同年亦推出了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本质使得基金的运作更加透明:接受更多的公众监督并且面临每日赎回的压力,这客观上为基金业引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机制,拉开了基金业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2002年,由证监会主导,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基金和基金公司的审批走向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在随后的几年不断加大市场化的力度,并有效地控制了市场发行的节奏。
    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空前的繁荣,在A股市场非常困难的环境中,当上证综指从2200点下跌到1100点左右,国内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却从2000年的562亿增长到2005年的近5000亿,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市场化的改革释放了基金行业的潜能,而政府对节奏的把握又保持了行业有效但非过度的竞争。中国基金业在2000年到2005年间的发展历程,是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尝试。
    市场化的改革也有力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审批体制的放松使得基金公司面临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由此激发了其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从2002年以来,中国基金业相继推出了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伞形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可转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中短债基金等创新产品,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中国基金业不仅成功地让所有世界发达市场的主流基金产品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而且在复杂金融产品如ETF等的研究和开发中,还推动了相关产业和交易制度的革新,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的接轨。
    让市场监管市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管制放松会不会带来监管的不力?
    祁斌表示,事实上,放松管制使得政府监管机构从繁冗的审批工作中脱身出来,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做好监管工作,监管的效率和力度只会大大加强。
    同时,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自发的监管力量会迅速发展起来。在过去的几年中,基金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大量出现,开始对基金业进行市场化评价;出于对行业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自律组织开始发挥规范行业行为的作用;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基金的公开“选秀”更是将基金行业的规范运作与管理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此外还有媒体等独立的监管力量。这样,一个由监管机构、自律组织、托管银行、评级机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机构、报章媒体等主体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并向“市场监管市场”的监管最高境界趋进。
    祁斌指出,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基金行业也将秉承这个主基调。此外他特别提及,监管部门一直在积极地探讨常规基金产品从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以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
    合资“合”的是“人才”
    基金业发展迄今,在52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已经有20家合资基金公司。不过,在与外资基金竞争中,本土基金并不逊色,如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以及博时基金等,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均居同行业前列,盈利能力也比多数的合资公司要好。
    祁斌认为,基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两者都是市场化的一部分。
    从2002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客观上首先实现了基金业的对内开放,增加了本土机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当2003年合资机构开始在市场运作的时候,基金业已经有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内资公司了。他们面临的不再是被外资吃掉的危险,而是具备了与外资同台竞争的能力,竞争又使得内资公司水平进一步提高。在随后基金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内资和合资公司一直处在这样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学习的状态中,行业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同时,内资公司里也越来越多地聘用那些既了解国外情况,又懂得中国国情的复合型人才。
    祁斌强调,合资不在于股权的合资,而在于人才的“合资”。同样,公司的竞争力也不在于是合资还是内资,而在于能否有真正“合资”的人才。他认为,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既了解中国市场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金融专才,帮助我国经济发展更有效率地调配资源。
    现在社会上对金融安全讨论得比较多,祁斌希望有类似担忧的人不妨关注一下渐进开放后中国基金业的现状。他指出今天国内基金业最强的公司仍然是内资公司。开放不仅没有带来行业的危机,只要把握好节奏,开放反而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加速中国金融企业与国际第一流机构的接轨。
    祁斌认为,基金业是我国金融产业改革开放较为成功的案例,值得深入研究。
    资料显示,在2002年底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时,本土基金公司已经经过了5年的成长期。在2001年,华安基金推出了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对于提升我国基金行业的管理能力、扩大基金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功不可没。
    2004年,在合资基金纷至沓来的竞争环境下,本土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也迅速增加,当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别是南方、华安、华夏,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61亿、271亿及249亿元。
    祁斌指出,随着基金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分化的趋势亦日益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基金业前十家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达60%,第11名到25名占33%,第21名到52名占7%。
    作为参照,今天的美国基金业,前10名的市场份额占到51%,第11名到25名占23%,其余几百家基金公司占有剩余的26%。因此,祁斌认为,目前国内基金业的状况显示,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竞争格局。
    股权激励探讨中
    随着2005年11月14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的出台,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浮出水面后,业界纷纷推测,基金公司的管理层持股也将初现曙光。
    一直以来,业界对于管理层持股的呼声一直很高,2005年3月,易方达基金公司总裁叶俊英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基金公司要有良好的业绩,股东和管理层的预期必须稳定,而管理层持股是能够比较有效稳定基金公司团队的法宝,并且让公司形成长期战略的原因。实际上,叶的观点代表了相当部分基金公司管理层的意见。
    分析人士认为,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人才为本的基金公司,推动其员工和管理层持股,将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行业的发展。
    祁斌在会上表示,基金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以及员工持股问题一直在积极的探讨之中。
    讲座中间,祁斌感言,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状况、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及华人的投资文化等角度而言,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有鉴于目前QFII对提高投资国内A股市场额度的要求,以及它们在境外募集资金时所遭遇到的申购热潮,祁斌不失诙谐地建议国内基金公司把基金卖到加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