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伴随着大盘的节节攀升,限售股份解禁后的减持套现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本报信息部统计显示,自恒生电子在2006年8月24日率先披露减持限售股份以后,截至2006年12月31日,深沪两市共有34家公司持有人减持了原持有的解禁股份,除伟星股份的减持是第一大股东外,其余33家均属于“小非”减持。
    “小非”获利颇丰
    自2006年6月起,上市公司股改中的限售股开始陆续解禁。进入8月份以后,“小非”减持渐渐浮出水面。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共有34家公司公告限售股通过二级市场套现,不少股票持有人通过减持套现获利颇丰。
    以苏宁电器、中信证券为例。2006年10月28日,苏宁电器公告称,其高管赵蓓女士减持公司限售股。赵蓓在其所持股份解禁后,共分三次合计减持1592.064万股,套现5.99亿元。记者曾就减持限售股份一事采访赵蓓,其称“只是个人投资行为,不代表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但市场人士对此却有不同看法,认为高管抛售可能是由于股价已到相当高度,获利诱惑太大使然。
    除自然人外,机构通过减持解禁股份获利丰厚的也不在少数。中信国安就是其中之一,其2006年12月13日公告显示,凭借着减持原来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初步测算就实现投资收益超3亿元。而资料显示,中信国安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11760万元,2005年全年盈利也只有22461万元。也就是说,2006年仅靠在中信证券上的股权投资收益,中信国安就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净利润。
    此外,从各家公司股票持有人的减持情况来看,限售股被减持也有一定的跟风效应,如科华生物、苏宁电器、人福科技、中信证券、银鸽投资5家公司均显示被多次减持。统计数据显示,34家公司中减持比例超过3%的有12家,上述5家公司的减持股数占总股本比例更是达到了5%。其中,科华生物凭借着被减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达15%之多,而暂列减持股数占比最高公司榜首。
    “大非”减持才露尖尖角
    A股市场的首例“大非”减持出现在2006年9月14日,伟星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伟星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深交所挂牌交易出售公司股份80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1.06%,平均价格为每股12.56元。这标志着在股改基本完成后,“大非”减持正式拉开序幕。
    公告显示,伟星集团原持有伟星股份限售股份2997万股,其中的374万股已于2006年9月11日获得上市流通资格。截至2006年9月13日收盘,伟星集团尚持有公司股份2918万股,减持了约80万股,但仍保持着公司控股股东的地位。根据其平均价格每股12.56元,伟星集团由此获益1004.8万元。
    与“小非”减持风生水起不同的是,同属限售股份系列的“大非”减持显得有些安静。截至2006年底,34家限售股遭减持的公司中,仅有伟星股份1家是“大非”身份。
    不过,市场人士认为,伟星股份“大非”减持,可能不是股改后控股股东减持的首例,不排除有一些控股股东已出售手中若干股票,但尚未达到1%的比例,所以无需披露。尽管出于控制权的考虑,控股股东对于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不会盲目减持,但另一方面,随着股市的向好,面对如此丰厚的价差,如果股东能够通过最少的资本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解禁”诱惑所带来的减持冲动也不是没有。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小非”相比,“大非”减持规模相对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小非”股东,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一般均有更长的限售期承诺,而且其持有的原非流通股在解禁之后,12个月内出售比例也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创投担当套现主力
    从减持股东的情况分析,风险投资或私募资金减持的比例较大,比如浙江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减持传化股份,上海期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欣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多次减持科华生物等。
    统计显示,在上述34家被减持公司中,共有包括自然人在内的74名减持股东,但这其中创投、风投就有33家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创投公司通过减持手中股票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以遭遇创投减持次数和减持股份数量占比均最多的科华生物为例,2006年11月期间,上海恒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期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多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据初步计算,仅在2006年11月上旬,恒联投资与期翔投资两家公司通过减持累计套现金额就已达1.3亿余元。同样,上海欣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也在此期间多次减持了科华生物股份。
    分析人士对此指出,创投、风投注资上市公司是以获得利益为投资目的的,一些上市公司因为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公司质地吸引了创投等资金的进入。因为创投多以原始股东身份持有公司股票,成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创投公司通过减持套现获取收益,从而寻求退出通道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此外,股改后营造的全流通格局也为创投企业的顺利退出提供了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