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2006年末,基金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一批老牌基金公司的知名基金经理纷纷弃“公”投“私”。这些基金经理由公募基金转战私募基金,“跳槽”的理由也很近似:私募基金的分配机制更合理。
    据了解,私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在1.5%左右。基金通常会设定一个分配基准线,如果收益低于基准线就不收管理费;收益超过基准线时,管理者和投资人按2:8比例分成。这种分配方式看起来是拿走了投资人的一部分利润,但双方由此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使私募基金管理者有更强追逐利润的动力,也更注重资产质量。他们有更强的责任心,不会为追求管理费收入而盲目扩大资产规模和承担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批运作规范的私募基金,他们拥有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这些投资者一般不会轻易赎回。有些基金产品2006年几乎每季度分一次红,每次都在20%左右,大部分投资人没有选择分红派现,而是选择了利润滚存再投资。
    相对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管理方式和运作组织结构较简单,经营机制也更灵活,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成为长期活跃在中国证券市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有过起起落落甚至遭遇过灭顶之灾,但这股投资力量还是顽强地活下来了。“存在即合理”,私募基金既然能够生存,就一定有相当的需求。
    在美国,对冲基金发展迅速,规模急剧扩大,在高额回报的激励之下,对冲基金更已经蔓延到全球,从2001年到2006年,全球对冲基金的规模出现了近三倍的增长。而且,一些世界知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罗杰斯、索罗斯等,都是私募基金的管理者。
    未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开放,需要建立立体化的产品及投资者结构,在证券市场中,除大型的养老金、以稳健操作为主的共同基金,还应该有策略相对更加积极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
    在中国,绝大部分私募基金仍行走在灰色地带。虽然私募基金合法化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通过法规让他们浮出水面,用制度化管理充分披露其风险,让鱼龙混杂的私募基金充分阳光化,让投资者去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市场机制扶优去劣,或许才是私募基金的最好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