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 商业媒体 > 《中国机电工业》媒体专区 > 《中国机电工业》最新文章

封面文章:东汽赶考

(文章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东汽目前已经成为了发电设备行业的知名企业。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陈新有的脑海中始终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随着行业市场的回落,东汽应该怎样进行战略布局,才能实现2010年150亿元的收入?”

  逆势而上。

  这恐怕是陈新有上任东方汽轮机厂(以下简称“东汽”)厂长以来坚定不渝的信念。

  东汽所处的发电设备市场跌荡起伏,业界普遍认为,2004年左右发电设备市场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从2005年起开始回落,再过一两年,整个市场将进入低谷期。在这一关键转折点,陈新有要接受多大的考验可想而知。

  但是,陈新有似乎是个“举重若轻”的人。2005年底,在他上任时,曾有朋友同情他说:“你真倒霉,你一上任,市场就要降下来了。”他却不以为然,“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在笑。”今年11月3日,陈新有在接受《中国机电工业》记者专访时说,“这说明东汽人对我的期望比较低,给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东汽今年收入有望达到100亿元,但随着市场的回落,东汽的“十一五”规划也相应地提出了比较保守的目标:东汽高层普遍认为2010年收入回落到60亿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能做到100亿元就很不错了。

  尽管如此,陈新有似乎还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东汽通过开拓太阳能等新产业市场,使东汽在2010年能达到150亿元的收入。”

  新能源诱惑

  陈新有并不是随便说说,他已经开始行动了。

  10月28日,东汽与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举办了500吨多晶硅生产线的启动仪式。而四个月前的6月28日,东汽才与四川省乐山市政府在成都签约共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东汽通过国有产权划转方式,整体吸收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进军太阳能产业链。项目敲定后,东汽首期对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注入6亿元人民币,启动500吨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等相关项目建设。

  据了解,这个项目是陈新有亲自带领运作成功的。可以说,这是陈新有上任后对东汽战略调整的一大动作。陈新有表示,“500吨生产线的资金是客户的预付款,500吨的销量已经被预售完。太阳能市场对原料的需求很迫切,之后要积极筹划1500吨生产线,计划今年内开工。”

  说到这,读者恐怕会有些疑惑,“东汽为何选择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而且,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都尝试发展多晶硅,但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半途而废,东汽能站住脚跟吗?”

  其实,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来历不小。它是目前国内几家留存的从70年代起就立足于多晶硅工业的企业之一。至今,它是全国半导体行业中生产多晶硅的骨干企业及科研、生产综合性单位。目前在建年产200吨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技改项目,预计今年投产,但苦于缺乏建设资金,难以扩大生产能力。

  正因此,东汽看到了商机。东汽的构想是,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具有雄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东汽注资后,进行改制和文化整合,在四川打造一个强大的太阳能产业链,从原材料开始,直到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和太阳能电站工程,并结合科研院校的能力,形成四川光伏工程研发中心。

  但是,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工程,东汽能做到吗?虽然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在我国多晶硅领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东汽注资以后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与国外同行相媲美,还是个未知数;况且,国内有一些企业正通过与海外合资,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许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陈新有表示,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风险,但是东汽面临更大的风险是如何通过发展多晶硅扩展到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站等光电产业。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办公室统计的数据,2004年,我国光电组件的封装生产能力已达到150MW以上,组件封装量达65MW以上,这个数字是2001年~2003年3年的产量之和。中国的光电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随着市场商机凸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被光电市场“供不应求”的诱惑所吸引,纷纷加盟其中。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这是国家计委太阳能产业化示范项目,其9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还有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上海市光电企业等。

  知情人士分析,电力设备制造和光电严格来说还是两个行业,前者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后者则属于电子行业,两种技术基本不具有相同之处,东汽能否控制好风险?而且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的优势在于硅原料,如果东汽继续与它合作研发太阳能电池等,未免会有比较大的风险。东汽曾表示会选择国际合作的方式,但相对于目前国内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光电项目而言,东汽是否会晚一步?

  或许,陈新有已不止一次评估过这些潜在的风险。他坦言,如何把太阳能产业发展好是他上任后面临的一大压力,不过目前工作开局良好,东汽只能往前冲,寻找符合企业、行业的发展规律前进。

  东汽精神

  人们可以对东汽进军太阳能一事保留意见,但东汽40年来形成的自强不息精神让陈新有信心十足。

  自从筹建以来,东汽从来没有亏损过,这很少有企业能做到。即使在困难时期,发电设备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东汽也坚持自力更生,通过对旧机改造,有一段时间甚至通过打铁卖刀求得生存。

  1966年筹建、作为“三线”企业出身的东汽,起步要晚于哈汽(哈尔滨汽轮机厂)、上汽(上海汽轮机厂),第一批员工主要是从哈汽、上汽及一些科研院所中抽调过来的。当时的计划是从5万~20万火电机组做起,但东汽却通过对5万机组技术的改进,造出了7.5万机组。

  后来世界上出现了30万机组,时任厂长的丁一意识到如果东汽不研发出这样的机组,将长期受制于外方。于是,丁一做出承诺,如果研制不出来,我就不当厂长了。

  十年磨一剑。据说,第一台30万千瓦火电汽轮机组是经过十多年研发出来的,在丁一的带头下,东汽团结合作,当时没有数控机床,工程师只好用锉刀来磨转齿。这台机组的成功研发,使东汽走出了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核电领域,东汽虽不是先到者,但已显现出后发优势。据了解,上汽在70年代就开始发展核电了,哈汽是在80年代,而东汽直到90年代才进入这一领域。陈新有表示,“东汽虽然进入核电领域稍晚,但东汽的起点高,一开始就以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研发起步,现在在核电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如在燃气轮机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家燃气轮机的中标方为,第一批是哈汽中标,第二批是上汽中标,而第三批哈汽4台,上汽2台,东汽10台。东汽显然后来居上,陈新有表示,“东汽实实在在地追求‘高国产化’,首台燃气轮机就达到将近50%的国产化率。”

  今年6月20日,东汽第135台30万千瓦机组顺利实现盖缸。至此,东汽实现发电设备累计产量超过1亿千瓦,占国内发电装备总量的25%以上。根据权威资料统计,目前东汽的综合实力已经在发电设备行业排名第一。

  显然,东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陈新有有理由相信,东汽在进军太阳能等陌生行业时,也能坦然面对任何困难,并且后来居上。他表示,东汽没有任何退路,像一些企业位于大城市或城市中心,卖掉地皮还可以得到一大笔资金,但东汽地处四川省德阳市郊区的山脚下,连这种资本都没有,唯一的选择就是奋发图强,否则后果很严重。

  东汽人才观

  东汽所固有的良好基础让陈新有看到了希望,但这并不表示东汽已经十全十美。“所有的环节都遭遇人才的瓶颈,最缺的是人才。”陈新有强调。

  在日本三菱考察时,有一件事让陈新有印象深刻。当时日本在进行产业工人奥林匹克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个参赛选手要对一个装置进行安装、加工等,是多个工序的比赛,而不像国内技能大赛之类的,大多只针对一道工序。令陈新有震惊的是,为了保证精度,选手一般使用手摇而不是机器,好多日本小伙子却坚持在车间内一干就是五、六小时,甚至是长达十个小时。

  在陈新有看来,东汽还缺少这样的产业工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特别是“超女现象”让年轻人看到了从士兵到将军只有一步之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将军。有位朋友跟陈新有说现在美国很流行学习物理,而不是法律、金融等专业,因为物理学得好的人成功率比较高。陈新有颇为赞同,他认为学习物理可以了解文明的起源、科学的发展等,这些无疑会让人对整个世界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让陈新有有诸多感慨的原因恐怕是,他在年轻一代身上越来越少能找到他这一代工人的影子了。从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涡轮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东汽工作,陈新有长期过着“三点一线”(办公室、食堂、宿舍)的生活,晚上也在办公室工作,到10点多才回宿舍。他长期坚持阅览外文期刊,了解世界各地的前沿思想,查阅行业的先进技术。这些年来,自学开发程序,搞叶片设计,进行热力计算,在热力、叶片、主机设计、辅机研究等方面融会贯通。这些对他后来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认为,无论是技术工作还是管理等其他工作,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相通的。

  正因此,陈新有强调作为产业工人,首先要厚重,要沉下心来认真工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东汽有这样的俗语,‘最大的博学就是对技术的博学。’东汽会为这些人才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技术人才更好地发展。”他表示,像他这样82年就进厂工作的员工,在很多企业估计都已经走光了,但东汽还有一批这样的老员工,一大原因是东汽长期形成的“人和”文化。

  据了解,有一位员工曾经想离开东汽,东汽人帮他打包好行李箱后,还举行了送别会(这是东汽的习俗)。后来过了十多天,这个员工还没打开行李箱就返回来了。因为他觉得外面世界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复杂,东汽有很好的大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东汽也在逐渐地提高工人的待遇。据说,当地居民已经体会到了这样的规律: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在下班之前,否则“蓝领人”(东汽的厂服是蓝的)一来,整个菜市场都涨价,因为这些“蓝领人”几乎都不问价钱,付完钱就走。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目前东汽风电、太阳能这些领域的人才还跟不上,东汽还需进行人事改革。

  或许因为这样,东汽决定再次改制,并且已经取得初步的结果。东汽实行分立制改制,改制后分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包括行政机构,研发机构以及主机一、二、三、四分厂、叶片分厂,焊接分厂),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其余所有子公司)。

  陈新有笑称自己将是东汽最后一任厂长,改制后他将任这两个公司的董事长职位。他说,“通过发展新产业、改制、成立子公司等措施,使人才有比较宽阔的竞争平台,避免论资排辈、不求进取等。这就是事业留人,留住了更多的人才,才能使东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更好地发展新产业。”

  东汽未来

  一切似乎都在陈新有的设想中前进。通过进军太阳能等新产业,东汽的产品格局正在悄悄地变化着。

  从东汽“十一五”展望中可以看出,到“十一五”末燃煤机组将从“十五”末的91%降为47%,而风电机组将从1%升至13%,新能源将占到5%左右,核电机组占16%,燃气机组从6%升至17%。

  陈新有表示,东汽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产品格局,首先是为了应对火电市场回落的局面,另外,这些调整都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关键是应该怎么发展?怎么抓住机遇?怎么入手?还需要更谨慎的考量。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陈新有特意为记者画了一张东汽2010年的发展战略图(陈新有已经在东汽高层会议上对此图进行了分析,并达成了共识),图中有一条实线和虚线,实线为东汽确保2010年能达到的销售收入,陈新有认为,到2007年左右东汽发展达到顶峰,产销超过100亿,但随着发电设备市场的回落,预计到2010年产销只能维持60亿左右。而虚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新有带领下的这一届领导班子将把东汽带到一个怎么样的高度发展上。陈新有介绍,这部分取决于太阳能等新产业的销售收入,如果顺利发展的话,他预计应该能达到150亿左右。

  但是,事情会顺利发展吗?

  除了太阳能方面具有一定风险以外,风电方面也是如此。某风力发电设备企业内部人士曾说过,“全国各地想搞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多如牛毛。”近年来,国内新建风力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每年都以倍数递增。而且,目前风电设备市场的利润比较低,企业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美国GE、丹麦Vestas、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独资建立的工厂将陆续投产。这些跨国公司一旦将总装和配套落户中国,形成规模批量生产,对刚刚起步的国产风电机组无疑会构成巨大压力。

  风电沙场硝烟渐浓,东汽能否战胜还是个未知数。

  在核电等方面也会如此。但无论如何,或许在陈新有心中始终有这么一个信念:无论是火电、风电,还是太阳能等各领域,东汽都算是后来者,但是在这些领域中东汽都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通过创新,研发出东汽优势产品。因此,对于东汽来说,现在亟需要做的是按照新产品战略,再加强自主创新,研发出更多优势产品,从而抢占市场。

  今年11月25日是东汽40周年厂庆,这也标志着东汽进入了另一个起点。东汽一直秉承“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宗旨,陈新有能带领东汽这艘满载荣誉和使命的大船驶向美好的未来吗?或许还需时间来考验陈新有这名舵手。■

  链接:

  东汽棋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新有表示,他上任后的最大压力是怎样让东汽发展得更好。目前东汽的想法是,通过开拓新产业,来扭转火电设备回落的局面,东汽除了进军太阳能外,还准备做海洋淡化等市场。因此,东汽原来的产品格局为“四电并举”,即火电、风电、核电、燃气发电。陈新有上任后,东汽提出了“多电并举”的新产品格局。

  陈新有表示,东汽将以国内市场为主,以国外市场为辅,以大容量机组和新产品、可再生能源为主,以小功率机组为辅,重点扩大火电、风电、核电、燃机市场,积极开拓太阳能市场及海水淡化等工作。

  火力发电设备一直是东汽厂的主导产品之一。现在,东汽30万千瓦火电汽轮机组已经研制到第九代,其经济性、可靠性、自动化水平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东方-日立联合设计、优化改进的60万千瓦汽轮机组,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的主导产品。2005年1月,东汽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成功完成制造和总装,这标志着东汽成为了我国最早由国内制造商制造成功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之一。

  但是,东汽目前面临的火力发电设备市场不容乐观。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电力供应进入紧缺周期,为了尽快弥补电力缺口,近几年的电源投资基本上以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的火力机组为主。而2005年底,电力紧缺周期已经接近尾声。电机设备出现“过剩”苗头。专家预测,到2008年,全国新增火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92亿千瓦左右,随着水电和核电的发展,留给火电的市场空间仅有1500万~2000万千瓦。

  正因此,有关专家指出,随着电力供需逐步平衡,国内的火电设备市场逐渐萎缩,开拓国际市场将成为机电产业的必然选择。显然,东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资料显示东汽出口机组总量居全国第一,共出口机组30台、500万千瓦,累计创汇1亿美元。只不过,相对于东汽火电发电总销量,出口仍占很小的比率,还有待提高。

  与太阳能一样,风能也被国家确定为最具有规模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近年来,电力设备制造商们对于风力发电领域的兴趣毫不逊于光伏发电。据了解,国内企业新疆金风通过多年努力已稳坐第一把交椅,还有特变电工、华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等均已采取合资或引进技术等方式进入风电领域。而且,目前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主要被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包括西班牙Gamesa、美国GE、瑞士ABB、丹麦Vestas、德国Repower、三菱重工等,市场份额在82%左右。

  2004年11月,东汽与德国REPOWER公司1.5MW风电技术转让协议,率先开始大功率风电装备技术引进工作。今年年初完成了山东荣城7台常温型风电机组的安装调试,并成功投入运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风电项目为依托,建立了风电机组联动试验系统,完成首批4台国产化率高达74.5%的低温型风电机组的研制工作。

  今年9月8日,东汽首批国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发运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场。今年以来,东汽接到风电机组的订单已超过100台。

  但据有关媒体报道,“东汽80%左右的零部件需要从外面采购,但零部件配套还跟不上。如叶片,全国只有三四家企业能生产,且产量都不大;如齿轮箱,东汽现在主要从南京和重庆订货;发电机,需要从山西和兰州订购。这些供货渠道目前也并不十分稳定。”

  在核电方面,东汽早期就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为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制造出两台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2005年,东汽以主承包商的身份赢得了岭澳二期工程两台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的供货合同,国产化率预计可达70%以上。目前,东汽已经形成年产4台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的制造能力。

  2005年6月,东汽与三菱公司合作制造的我国首台重型气轮机一次性点火试车成功,其国产化率高达46.95%,从此踏上了研制重型燃气轮机的新征程。目前,东汽产出的第9台重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率已提高到60%。

  在海洋淡化方面,东汽也初步达成了与海洋局有关部门、某科技有限公司三家来组建新公司,进行热机装置的研发,提高国产化率。

  此外,东汽还准备进入石化等领域。陈新有表示,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有100%的信心能实现东汽目标。

(责任编辑:丁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新有 | 丁一 | 太阳能 | 企业 | 市场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