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期待中,成品油价 终于降了,对于在高油价下充满期盼的百姓来说,这无疑算是顺应民心之举。当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成品油价格“跟涨不跟跌”之时,成品油价格“出其不意”的下调,反而让老百姓担心油价的涨跌没有定式,当前比降价更有必要的就是公布调价机制,让百姓明白这次为什么要降价。
此次降价,在国家发改委的调价文件中,也是语焉不详,仅仅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两句。而从2006年10月,国际油价就一直徘徊在目前的价位,如果单纯依照国际油价,这应该算是一个迟到的降价,尽管有国务院办公厅[2006]16号文这个框架性文件,但是新的成品油调价机制迟迟没有出台,也就是说,即便降价了,老百姓也不明白为什么降价,反而担心下一次会不会涨价也会跟降价一样来得这么突然。
尽管老百姓明白,高油价是大势所趋,但是油价究竟多高在中国才合情合理,这个问题,更需让百姓明白。一方面,老百姓为高油价多支出了油费、车费;另一方面,国内三大石油巨头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公司,2006年,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利润分别达到1850亿元和480亿元,中石化的利润预计也在300亿元以上。但是1月7日,在记者见面会上,三大石油巨头老总对外称,行业高额利润主要靠加强管理创造而不是靠高油价,按照中石油老总蒋洁敏的说法,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旧倒挂,这意味着中国的老百姓不但没有为三大石油巨头的高利润掏腰包,而且作为国有企业的三大石油巨头还是“活雷锋”。
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已全面对外放开,调整油价不能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纯“技术性”调整,而应该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调价机制,规定国际原油价格在多少的时候,成品油价格该调整,调整幅度有多少,相关行业应该如何补贴,让老百姓享受降价实惠的同时心安理得,也有助于“油老大”摆脱“老百姓掏腰包、油老大发财还当活雷锋”的质疑,当然帮助最大的还是整个成品油市场的价格规范。 时报记者 何雪峰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