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端端):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的主持人王端端,非常高兴担任今天的主持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 |
接下来我们请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张伯里同志为我们主持论坛开幕式!
张伯里: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中共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现在开始。本次论坛将围绕新农村、新发展、新机遇这个主题,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为各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那么我先介绍一下参加本次论坛的与会领导、代表、单位和媒体。
我先介绍一下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同志,也就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他们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同志。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同志。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同志。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谢伏瞻新闻,谢伏瞻说吧)同志。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同志。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同志。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庹震同志。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秘书长、组织部部长郝时晋同志。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姚景源新闻,姚景源说吧)同志。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同志。参加本次论坛的与会代表主要是中央党校第48期全国县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班的185名县、市区书记,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有关政府、党委和企业领导。参加论坛的部委和其他单位有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参加本次论坛的媒体单位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金融时报、中国经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下面请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同志代表中央党校致辞。
李兴山: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由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今天在中央党校隆重召开。首先让我代表苏荣常务副校长,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对前来参加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目前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第48期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的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所做出的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扎实推动。可以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以后,中央特别重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去年春节刚过,中央就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之后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省一级还不够,说到底要落实到县里,要对县长进行培训”的指示。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又举办了三次培训班。这次培训班先后给全国5300名县委书记、县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和团长进行培训。建国以来在我党的历史上,针对一个专题,对全国的县委书记、县长进行这么大规模高层次的培训还是第一次。
这是中央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中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阶段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在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整个培训班进展顺利,效果明显,目前已经接近尾声。我们相信中央所举办的这50期专题培训班,将会像当年抗大经过短期培训就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前线和敌后抗日军政干部一样,也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输送大批的,优秀的第一线的领导者和指挥者。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重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成员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很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既不能像西方城市化步伐那样迅速,也不能像韩国的新村运动那样相对比较简单。关于这一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中的讲话那样,必须看到,尽管我们现在具备了加强“三农”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农业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会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历史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为我国相对来说是农村比较落后。但是农村的落后是历史形成的,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全国有60多万行政村,300多万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改变农村面貌绝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积极推动又不能急于求成。
为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在正式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工程的一年多的时间中,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但也只是万里长征走的重要一步。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只是在愚公移山中所完成的一道工序。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更长的路需要我们走,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还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还有更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
目前正值年初岁末,恰逢新旧交替的时刻,我们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各位领导、知名专家、县委书记、企业精英,以及新闻界的朋友光临中央党校,参加本次论坛,可以说是群贤比至、荟萃一堂共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计,共谋城乡统筹发展方略。这一方面是一年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成就的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今后更长道路地探索和展望,我们衷心希望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在中央党校生活愉快,并能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大家!
张伯里:下面请徐如俊社长致辞。
徐如俊:尊敬的苏荣常务副校长,各位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同行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在此,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我们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几经曲折,历尽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致富农民入手,率先推行农村改革,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一千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问题凸显的敏感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些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农业富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旺,农业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有利措施,加强了工作指导。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发展比预想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期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要高,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这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作为国务院举办的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担负着宣传中央政策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我们与中央各国家机关和各部委,以及省、省区党委、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遵照中央政策精神,经济日报陆续推出了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报道。
自2006年5月起,启动了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大型采访活动,组织报社精干的采访队伍,分阶段对全国每个省市,分别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系统地报道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目前已经采访了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江西、贵州、云南、海南等省。一共发稿件200多篇,对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这个论坛,就是为了宣传中央及相关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展示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成果,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健康、稳妥、高效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切实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产水平提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这个论坛自去年开始筹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作为主办方,中共中央党校为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中央精神,通过论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委和机构对论坛的筹办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对各单位的鼎立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最后祝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张伯里:开幕式的下一项议程是请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同志做主题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尹成杰:尊敬的苏荣常务副校长、徐如俊社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共同举办的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总结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宣传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谨代表农业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地祝贺!
大家知道今年是中央连续四年把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作为一号文件下发,这再次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这个文件现在已经下发了,这个文件抓住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下面我就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和体会,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一起交流。
我汇报第一个题目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我们现在强调建设现代农业,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学习当中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深刻地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我们体会到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是动态的。那么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我们去发达国家进行农业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界上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发展非常快。
现代农业无论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那么概括地说现代农业就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是传统工农和新型工农相结合的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对此中央一号文件做了科学的概括和表述。中央文件主要体现在“六个用”的方面。就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的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我认为中央文件从“六个用”的方面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做了深刻地概括。
那么从全球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看,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什么呢?现代农业就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目标,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现代的管理方法,现代的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实现一个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
那么从现代农业包含的内容和实现的途径看,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就是现代农业是以新技术来发展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第二是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所以农业投入要素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第三是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无论是从国外看还是国内看,农业的功能要向多元化发展。我们要在强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
第四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
第五个特点农艺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艺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化多元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第六个特征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我汇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时候,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在这个文件当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概括: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那么这个概括和论述深刻地指明了当前我们强调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所以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和我们的国情看,农业发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那么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阶段。应该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农业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的必然要求。能否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那么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农业历史的国家,传统农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农业也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国际农业化进程的加快,单纯的传统农业已经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所以只有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才能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基础作用。才能肩负起新时期农业的历史重任。
那么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第一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对于新农村目标任务改革的几句话当中第一句就是产业发展,那么农民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所以只有把现代农业建设起来,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发展新型农业,这样新农村建设才有基础。第二是建设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利保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的面积,同时也要提高粮食的单产。所以我们强调既要储粮于库,又要藏粮于地,更要增粮于技。靠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大家知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现在对于耕地资源的保护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中央领导一再强调,我们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是我们18亿亩耕地要保住是很难的事情,每年我们的城镇化、工业化要占地500多万亩。所以提高粮食的总产,靠扩大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潜力不大,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我们去年粮食是9800亿斤,尽管我们粮食三年丰收,粮食供给是平衡的、安全的。但是我们分析一下,粮食总产增加的幅度,粮食单产提高的幅度,播种面积增加的幅度,这三个数字都在下降。所以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我们要加快技术进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所以说建设现代农业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04年到06年农民每年增加收入300块钱,都比上年增加6%左右。但是应该看到城乡收入的差距还在扩大,现在城乡的收入比是3.22比1,可能06年的差距还要大。虽然农民在增收,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在增加,就说明农民现在的收入当中,家庭收入、外出务工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构成了农民总体收入。但是从分析来看,家庭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在降低。所以我们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农业内部还要进一步发掘潜力。这几年农民的收入增加比较快,外出务工的收入贡献率比较高。06年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比上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
第四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所以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可以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点是建设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这几年我们的农业发展很快,但是国际竞争力还不高。因为我们的农产品在出口方面还走不出去。关键在于从我们自身来看就是竞争力不高。当然还有国际上一些国家设置的农产品贸易壁垒问题,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要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竞争力。
我汇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很快,建设现代农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因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可以看到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生产技术并存,先进的管理办法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存,发达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村并存,而且区域间农业科技的发展不平衡,农业领域各个产业科技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我们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实际,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从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每个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上都是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从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出发,从参与国际竞争着眼来明确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重点和任务。所以我们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机遇。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自身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不断创新,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日益完善。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农业政策的统筹性、反哺性、普惠性显著增强。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在建设现代农业当中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推进八个方面的整体转变。一个是推进农业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变。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第二是推进农业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集成技术转变,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第三就是推进农业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一体化经济结构转变。逐步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限制,促进城乡资源和产品的市场配置。第四是推进农业由简单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产供销一体化转变,搞产业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第五个转变就是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转变。在加强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要发展农村的组织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规模化程度。第六个转变是推进农业由传统性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 模式转变。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拓展农业的资源,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环保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个转变是推进农业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元的功能转变,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第八个转变是推进农业从面对国内市场为主,向面对全球市场转变。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两个资源,增强农业走出去的能力,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汇报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把握建设重点,瞄准主攻方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重要的就是要立足国内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好耕地,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我国在粮食生产这个方面总量供给没有问题,主要是品种结构问题。品种结构主要是要加快水稻生产的发展。因为在我国60%的人口是吃大米。这几年粮食供给方面主要还是在围绕水稻生产方面有一定的缺口。近几年我国水稻面积,特别是在02、03年的时候,面积减少的比较多,主要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我们在03年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水稻实施最低收购价,调动了生产水稻发展的积极性,现在水稻生产发展比较快,这样来解决结构问题。在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上涨,主要都是由于大米供给不足引起的,带动了农产品的涨价,农产品涨价以后又带动了其他产品的涨价。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水稻。
第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提高农业产出率。
第三深化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化结构调整。按照生产高效的要求,把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我国现在有13个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带。这些产业带的建设构建了一个农产品发展的格局,来提高整个农产品布局的产出效率。
第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增强农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农业资源的消耗,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率,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
第五项任务是巩固和拓展农业功能。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和应用,拓展农业功能已经成为现实。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外延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现在我们有的地方发展生物制能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作物秸秆的生产大国。我们在历史上粮食生产最高达到一万亿斤,其中秸秆达到七亿吨,但是我们只利用了三分之一,而且是粗放地利用。只是用在了饲料和生火做饭上。那么秸秆加工以后可以用作生物能源,在山东的陕县已经建立了秸秆发电的发电厂,还有的地方我们利用甜高粱和木薯来加工乙醇,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六就是要积极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和经营化水平。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尤其是在开拓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经营方面,我们要发挥农业组织和产业化经营组织作为龙头企业的作用。
第七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
第八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第九是切实保护农业的稀缺资源,特别是要保护耕地、淡水、林草等资源。
第十是要促进农民自身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
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之,现在和大家一样,在贯彻和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谈一点自己学习的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张伯里:下面发布2006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报告,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端端发布。(报告整理过程中,稍后发布)
主持人:下面请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同志发表演讲。
翟浩辉:各位领导、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中央党校、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新农村建设经验,展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平台,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借此机会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水利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加固、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吴仪副总理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现代农村水利建设。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发展新的农村水利以改善和提高农业生活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分布不均,水害频繁。特殊的国情,复杂的水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必须走灌溉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综合生活能力是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能否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强弱。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水利措施,使全国有效水利灌溉面积达到8.5亿亩,以43%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的经济作物。有利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有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大力坚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农村水利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提供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保证农民身体健康,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实施小水利工程,使广大农民用上清洁的能源并拥有创业的机会。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发展现代农村水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刚性指标。近年来水利部门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水环境整治和小水利工程等等,直接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地区开展的清洁小流域治理等等,把治山与治水、水源和净水质、工程措施和水利措施结合起来,明显改变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但水土流失等问题还十分严重,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然选择。
第二、农村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对农村水利提出了很多新任务和更高要求,又对农村水利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的农村水利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多,任务繁荣而且艰巨。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人口占到3.2亿,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三分之一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题所在一是人口数量多,二是居民分散,三是水源分散,受气侯变化的影响很不稳定,四是水源保护难,五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这些造成了大量的小型饮水工程造价高、饮水成本高、难以管理,解决饮水安全的工作容易出现反复。
二、灌溉设施薄弱,制约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九五后期国家加大了投入,使灌溉设施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水污染还很严重。现在有三分之二的污水还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出。北方的灌区长期过量的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目前全国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水土流失不但使耕地退化、产量下降、农民贫困,还造成了河湖水库的泥沙瘀积。
四、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法规滞后。由于农村水利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手段,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产业和事业在政策和管理体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长期以来,农村水利一直是靠政府号召,主要是依靠农民的两工,政策引导、行政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法律规范。
五、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水利建设的基础工作薄弱,建设规划缺乏法律的约束力,造成一些项目、决策随意性大,不能发挥资金的应有效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衡量,农村水利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新的特殊问题。东部沿海一些地区正在谋划和积极推动农村水利现代化,而落后地区受制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还在为有无水利设施条件发愁。青海、贵州、重庆等省份,大中型灌溉设施很少,难以得到国家的扶持。
总之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己任的农村水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重道远,需要有新的机制、新的道路、新的思路,更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更大的投入力度来开展工作。
第三、扎实推进现代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中央决定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工作。让农村居民都能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一、基本改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尽快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比例减少一半。
二、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为发展农村经济获得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也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目标是:加快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抓好已有灌区的数据配套和节水改造,使农业生产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其中部分灌区的改造任务,扩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的范围;做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排涝系统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通过上述措施,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三、农村地区水库加固。建设新农村要为农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提供防洪保障。中央决定集中力量用三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全国大中型水库的加固改造工作。
对农村防洪安全构成威胁的还有大量的小型水库。十一五期间将扩大对农村小型水库的治理范围,同时还要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扩容、清瘀。
加强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广大农村众多的中小河流瘀积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主要内容是疏理河道,提高整治水平。这项工作要由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推进。
有水源的地方要以水定草,以草定需。解决好牲畜的草料供给问题,逐步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是牧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加快完成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加强水土流失区的水利条件,到2020年使水利治理的程度达到80%以上,农村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处于合理状态。
四、推广小水利的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地区,975万亩的生物燃料问题,到2020年解决一亿人口的生活燃料问题。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从试点向面上推广,这一部分的农村水利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可以为中部地区的水利现代化提供样板,起到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水利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用现代材料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善农村水利,用现代管理方法来管理农村水利。使农业、农村有更大的抗灾能力,使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大力提高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现现代水利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现代水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逐步推进。东部发达地区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起点高一些,工程标准做得好一些,特别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逐步实施水利化。
五、完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水利不仅要抓工程建设,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建设和管理体制配套完善上。重点是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水利的地位、作用,清晰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责权利关系。农村水利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中央和省都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于农村水利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水利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要把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发展水土灌溉作为重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取得实效做出积极贡献,谢谢大家!
张伯里:感谢翟部长的演讲,下面请国家统计局姚景源总经济师演讲。
姚景源: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我们准备后天由我们谢伏瞻局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向国内外正式发布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所以我在这里简要的给各位做一个介绍。
把握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件很复杂也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我们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我们现在看中国经济的总量,2006年进入20万亿人民币的高平台,那么就总量来说,中国经济现在是列世界第四位,美国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但是如果看人均的话,我们就排在世界110多位,所以总量我们已经进入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人均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排在后面的,所以把握中国宏观经济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么样把握呢?把握中国宏观经济主要分三块。一块就是我们要把握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第二就是要把握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第三就是基于对基本面和我们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矛盾的分析,对整个经济的走势做出一个正确地判断。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也就是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先谈一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我们可以用三句话12个字表述,这就是“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低”。
怎么看增长较快呢?200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是3.9%,我们现在看中国经济是10.5%以上,也就是说在世界经济增长3.9%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10.5%以上,是一个名列前茅的速度。如果我们06年是10.9%的增长速度,我们前三年的增长分别是03年10.4%、04年10.1%、05年10%,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连续四年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所以增长速度快是现在中国经济宏观运行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二,就是效益较好。我们看三个指标,第一个是财政收入,05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是3万亿,06年我们可以达到3万9千亿以上,就是说06年比05年财政要增收9千亿。第二看企业利润。1月到11月,我国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30.7%。这个增幅比05年的增幅高了10.6%。我们可以说这个30.7%的增长幅度是绝大多数人所没有预料到的,所以06年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都觉得06年是汽车行业的冬季,结果06年我们的交通运输制造业同比增长了15%,大家看我们的市场上新车的价格不断地下降,新车在不断地推出,特征就是企业效益好,而且效益的增长幅度是我们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的。从行业上看,我们国家的工业分39个大类,其中38个行业都在盈利,05年的时候大家知道汽车企业的利润在迅速地增长。另外还有钢铁行业,在05年很多人对钢铁行业是不看好的,结果现在06年钢铁行业我们的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06年世界钢铁需求总量增长9%,但是钢铁的生产量仅仅增长4%,幸亏有中国钢铁业的大发展,否则06年全世界的钢铁市场将会一塌糊涂。我们在1949年的时候全年的钢产量是16万吨,现在我们每天8小时的产量就超过16万吨。所以企业利润的增长幅度充分地说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益是好的。
第三我们看老百姓的收入,看城乡居民收入。现在我们初步的统计数据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了较好地增长,城市人均收入增幅可以达到10%以上,农民收入增幅可达6%以上,06年的农民收入是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
所以我们从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方面,都可以给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效益较好的基本判断,还有两个数据可支撑这一论点。一个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05年的时候是14万亿人民币,今年全年增加了2万亿,所以我们现在整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16万亿。再一个指标就是国家外汇储备。05年的时候我国的外汇储备是8189亿美金,06年到11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金,现在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日本的外汇储备是第二。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一个数据我说一下,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国家外汇储备只有2亿美元。所以从1978年的2亿美元,到现在我们突破1万亿美元,从这上面就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运行效益是好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价格较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发生过两次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88年、89年,一次是93年。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主要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低迷。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价格温和上涨当中,这一轮的价格上涨是源于03年,上涨的峰值是5.6。为什么我们的价格在03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涨呢?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和我们会议的主题有关系,就是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至关重要,我们从整个历史经验上看,凡是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整个宏观经济和整个价格都会出现大波动。历史上我国的粮食产量最高是98年达到了1万2千亿斤。所以98年的时候我们的市场格局是粮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样就导致了粮价下跌,而下跌的价格就导致了下一期产量进一步减少,这种情况持续到03年。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98年的1万2千亿斤下跌到了8614亿斤,这样市场格局就变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样就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当时有很多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建议压制粮食价格。但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没有这么做,而是把这个权力交给了市场。让市场来决定粮食的价格。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我们假设说全国的粮食价格不变,但是总量增加100亿斤,这样我们的农民可以人均增收2分钱。但是如果总量不变,价格上涨1分钱,我们的农民就可以人均增收10块钱。所以在农民增收和粮食的关系上,价格变动因素大于总量变动因素。所以现在粮食价格上涨是给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机会。我们去年一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而中央财政在支农方面的支出是3300多亿,所以我们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在粮食政策上看,现在通过宏观调控已经稳定了粮食价格,保证了农民增收。所以在这方面应当说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宏观经济的卓越能力。
粮食价格稳定了,整个的价格就稳定了。所以,0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3.9%,05年是1.8%,06年是1.3%。我是支持这次粮食价格上涨的。我觉得粮食价格上涨有助于农民增收。我担忧的不是粮食价格上涨,而是对于粮食价格下降压力比较大。美国一位经济学家说农业的好消息是农民的坏消息,就是因为粮食丰收以后会导致粮价下跌,而价格下跌对农民的影响会比总量增加要大。
总的来说,中国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工业品价格指数都在回落。价格较低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低通涨的良好层面;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在增强,说明我们的市场机制在进一步完善。
以上就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基本面判断,我们可以说06年整个经济运行最终是:我们的发展环境在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条件在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势头也是在进一步趋好。
第二个问题就是0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讲个问题,一个就是06年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中,我们“三个过”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是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
整个中国的经济要避免从偏快转向过热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固定资产增长幅度,但是现在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保持在高位。虽然06年比05年有所回落,但是还处在高位,而且导致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和基本性原因并没有解决。
第二个原因就是信贷投放过多。06年我们计划的信贷投放是2万5千亿,但是结果到了一季度的时候就用掉了一半,到三季度的时候突破了3万亿,这样很容易导致信贷问题。
第三个顺差过大。06年我们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千7百亿美金,这样会使我们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要引起我们重视呢?就是因为不仅单项存在着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而且如果这三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导致了我们大量的产能,而国内的市场不能马上提升,就导致了出口的增大,出口的增大就使贸易顺差加大,中央银行要把美元和人民币进行对冲,就使货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所以这三个问题我们都要重视。
第三个问题就是结构问题。我们去年在结构调整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十一五规划讲,十一五期间单位能耗要下降20%,06年要下降4%。结果06年上半年我们调查的结果是没有下降还上升了0.8%。能耗居高不下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大的成效。因为能耗问题是和产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明我们的结构调整还没有大成效。再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整个经济增长仍然还是靠投资在拉动。消费仍然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力量。去年一到三季度的时候,我们的投资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9.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5.7%,所以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在拉动,消费还很不足。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我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就是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投资和消费的关系。06年我们要扩大消费,特别是在扩大农民消费上下大功夫。如果我们现在的农民增收问题、“三农”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被拉下来。现在我们的农民人口占整个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农民消费商品仅占全社会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这样就很难避免需求和消费不足的问题,所以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协调关系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再简单说一下07年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现在对07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判断有很多,有一种观点说07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我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我觉得07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会由我们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为什么呢?一个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运行特征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第二就支撑经济增长来说,我们的要素供给非常充裕。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不缺钱,人的要素也不缺,所以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很充裕。第三就是影响经济运行的约束行业和部门开始递减。最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就是煤电油运,比如前年像浙江西湖都黑了,因为没有电。06年我们全国拉闸限电的总次数比05年减少90%。所以像煤电油运这样过去作为经济增长约束瓶颈的情况在07年会基本消失。
再一个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态势。另外就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情况也是比较稳定的,国际上预测07年比0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会有所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不大。所以07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就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调投资一方面要使投资保持合理的规模,但是很重要的是要调整投资的结构,要抑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优化当中求得产量平衡。促消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消费,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民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就是减顺差。减顺差不意味着减出口,出口也要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出口退税的办法来控制,出口主要是要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那么怎么样减顺差呢?就是要扩大进口。以上就是06年我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的介绍,谢谢各位!
张伯里:下面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韩俊(韩俊新闻,韩俊说吧)部长演讲。
韩俊:非常高兴来这个论坛和大家交流。第一点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根据我的理解有三条政策主线,特别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三条政策主线。
第一条政策主线就是新农村的建设包括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也包括党的建设,五位一体。一些同志和我讨论说新农村建设是不是面太宽了,那么我们实际地研读一下这些政策,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共识,也就是说中央所讲的新农村建设跟我们过去所讲的“三农”问题不是两个概念,而是一回事。所以我记得去年2月份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关于新农村建设研讨班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讲了,不能够把新农村建设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政策脱离开来。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地提出,不能够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所以第一个政策主线就是,新农村建设是落实好十六大以来我们制订的一系列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
第二点我认为四个一号文件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来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一点在理论界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有人认为我们有必要反哺农业吗?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准确地理解工业反哺农业的核心是什么?很多人把工业反哺农业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给农民发补贴。我们算了一下,04年、05年、06年三年我们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在一起给农民的钱是人均91块钱。所以说我们讲的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我们中国经济财力地增长,我们要拿出很大一块来为农民、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所以从这一点讲,我觉得我们现在提工业反哺农业一点不早。我们现在城乡的收入差距高达3.3倍,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如果我们现在不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我们的“三农”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第三条政策主线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研讨班上总书记和总理讲的非常清楚,就是新农村建设是与现代化同步的进程。就整个中国来讲,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消除城乡差距。我们能用十年的时间消除城乡差距吗?今后十年城乡差距能够不扩大就谢天谢地了。虽然现在的政策力度很大,但现在大家并不乐观。从我们整个国家来讲,要想把城乡差距完全消除需要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努力。大家知道韩国从1970年启动新村运动,到1979年韩国的城乡差距就消除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三条政策主线。另外新农村建设还有三条政策底限。第一条就是我们不能够动摇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我们不能够动摇农村依法确立的土地承包关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够拔苗助长,我们不能够通过行政权力去强行调整农民的承包地。第二条政策底限就是我们不能够随意拆并村庄。所以温家宝总理讲不能够违背农民的意愿随意并村。我们去年做了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必要的,但是是有条件的。我们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它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如果这个村庄纳入城市规划区了,就要按照城乡统一规划的思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但是就绝大多数村庄讲,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不应该对农民集中居住做大的调整。第三个就是我们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强调农民参与。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的方式来搞公益事业。前不久回良玉副总理在和县委书记学习班座谈的时候,有的学员讲,只要中央可以把握好这三条底限,就应该放心让基层大干,我是同意这个观点的。
第三点就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好三个核心政策问题。第一个就是钱从哪来?农民不相信我们的说法,而是相信实惠的。这三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亮点就是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过去三年我们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但是我们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现在应该说财政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不够的。我们现在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8%,这个比重不能算高。我们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讲要逐步占到15%左右。这几年我们新增加的财政收入用于支持“三农”的比重大约在5%到7%,这个比重也不算高。我们讲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要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洒到农村。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农村,天还是黑的。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在农村长期欠账,大量的投入还没有来源。我觉得,现在国家基本建设新增的投资应该主要用在农村。另外各级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应该显著增加。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钱用到哪里?大家知道,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要高,农民现在进城的全是年轻人,实际上老龄化将来对农村的影响比城市的要大得多。另外就是困难救助。今后要解决农村教育、看病、就业培训、交通、养老的问题。如果不对我们的财政支出结构做大的调整,我们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办法满足农民的预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预期太高,而我们的投入力度还比较弱。
第二个问题就是人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比钱从哪来还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入城市的农民最少有2亿。这是中国过去最重大的社会结构转型。我们过去农村就是剩余劳动力蓄水池,农村劳动力就是廉价地供应给城市。如果农村的劳动力永远这么廉价,那么农民永远是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这几年随着农村生育率降低,农村青壮年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去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50%的劳动力都转入非农产业了,常年在外面打工的劳动力已经接近农村劳动力的20%,举家外出打工的接近三分之一。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75%左右的村干部都认为我这个村里能够出去打工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出去了。这种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有多少剩余的呢?西部是26%,中部是16%、东部是7%。所以,现在我们农村劳动力的总量仍然是过剩的,但是我们看待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能光看总量,还要看结构。城市和企业需要的主要就是30岁左右的人。所以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也为保证农民权益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到了一个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重视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应该说最近三年,我们的农民工工资每年都在保持上升的势头,对农民来讲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第三个问题就是农民的权益怎么保护。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村的矛盾最主要表现为催粮要款、计划生育。现在这些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淡化,农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特点是和土地相关。我们的调查显示,40%到60%的上访都是土地问题。应该说我们农村改革接近30年,农民的土地权力仍然很弱。我们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土地大幅度增值,农民拿到的土地增值收益还是太少了。去年,我见了一个韩国的前总理,他说韩国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农民的土地价格上涨了30倍。我们看一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郊区,农民真正拿到的土地补偿连5倍都没有。我们现在合法的土地征用规模是一年三、四百万亩,每年造成的农村失地三、四百万亩,我们累计的失地农民有4、5千万。现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可以买卖。农业土地变成非农业土地完全是不平等的,农民的宅基地也没有商品的属性,更不是一种完整的物权。我认为我们中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这么长的阶段以后,我们在保护农村的土地权益,让农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方面,应该迈出更大的步伐。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张伯里:感谢韩部长的精采演讲。三位演讲人的演讲都非常精采,下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授牌仪式,我们由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王端端主持。
经济日报社社长等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
王端端:下面我们请江苏省江阴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德荣先生发言。
陈德荣:我代表江阴市委、市政府向尊敬的徐社长和各位代表汇报一下江阴市的工作。下面我就围绕一下“幸福江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结合中央的一号文件要求,牢牢把握和谐创新、幸福江阴可持续发展做一个报告。
第一我们坚持发挥优势,典型引路。江阴充分发挥华西村的示范和模范作用,全市共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3个,创建示范镇一个。江阴引导工商资本直接投资农业,全市有企业直接投资农业超500万项目60个。二是以工办农。三是以干带农,目前全市有45%的企业家担任了村书记。四是以工富农。通过拓展工业,进一步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帮助农民在就业、创业上下工夫,千方百计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五是以工辅农,通过行政村的优化调整,全市512个行政村缩减到了267个。六是以工促农,以大企业、大集团直接投资农业,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切实以工补农。不断的加强财政投入,近年来财政直接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了21亿8千7百万。
二是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我们主要是为了农民谋划新农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我们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整合编制完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城镇布局规划。二是推进三集中,充分根据规划的导向,来推进农业产业区、农民集中区、农村工业区的三集中。现在农村规模经营比例达到了54.6%,工业集中区产出比重达到了18.8%。
三是突出推进生态村的建设。以建设首批国家生态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清水、蓝天、绿色家园。
江阴市着力在创业、就业、置业和改革保障下功夫。06年江阴市财政收入到了140亿,人均GDP超过了一千美金。我们现在农村人均纯收入到了9850块。农民致富加快发展就业量大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达到了94%。第二我们创造各类市场,发展各类企业。三是置业富民。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增加农民的土地固定收入。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现在在全市农民收入当中,农民获得的资产性包括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转移性收入占到了现在农民纯收入的22%。四是保障富民。主要是不断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险为主的保险线,同时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村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向各类人员覆盖。全市12万3千万农民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从80块钱增加到去年的200块钱。五是改革富民。加快推进以三大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组织改革。我们发展农业合作组织68家,创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54家,促进农民增收。六是帮扶富民。我们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绝对帮助困难职工和群众8283个,也就是说在相对经济发展好一点的地区也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我们才有了帮辅形式。
我汇报的第四个内容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新活力。农民作为主体地位明确,这个工作我们开展了300工程。每年把100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每年把1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每年把10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后备干部。二是把农民集中居住的行政村设立居委会,完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等12项社区基本制度,依次推动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培育现代农民。大力开展农民法制教育、技能教育、农业科技知识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将按照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的精神。还有这次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为契机,把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经验当做我们在新一轮发展当中的学习动力,将围绕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做好八项工程。一是大力实施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的富民工程。二是大力实施以推进三集中,提高企业化发展水平为重点的创新功能。三是以争创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四是辅助薄弱村脱贫致富的帮辅工程。五是大力事实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财政工程。六是实施以农村空间布局,美化农村布局的工程。七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工程。八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墙基工程。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王端端:下面我们请内蒙古伊利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胡利平先生发言。
胡利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祝贺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胜利召开,也非常感谢论坛给予伊利集团的肯定。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伊利集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我们伊利集团主要是围绕一个问题。呢就是伊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应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什么样的努力。这里我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也想向大家提供一组数据,多年来伊利集团为奶源基地近来累计投入15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集团还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用于防疫工作。2005年伊利投资15.8亿元,用于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广东、安徽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我们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企业体系,这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体系。农村、农民同样是赋有独立企业精神的商业游戏的参与者。我们需要用开创性的方法将贫穷转化为所有人的机会,从而创立一个崭新的市场。给他们机会就等于给我们机会,给他们希望与我们共创繁荣。最后祝贺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张伯里:今天上午的发言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