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一则暂停申购的公告特别引人注目。公告称“为保证全体投资者能持续享受国际水准的客户服务,并兼顾基金资产的有效运作,暂停中国优势的申购及转入的业务。
    近期,暂停申购公告充斥市场,暂停的原因不外乎两个:要么是基金手中持有正在股改股票比例较大,要么是基金正准备进行大比例分红。很明然,上投摩根中国优势的暂停申购并不在此列。据了解,中国优势暂停申购的原因是该基金份额已超过60亿,规模较大;与此同时,管理人也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的估值过高,找不到合适的品种,从服务和投资的角度考虑,管理人暂停了基金申购。
    早在去年11月,多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就公开表示,由于普通老百姓投资热情的高涨,基金净申购暴增,基金经理虽然已感到市场在高位,但仍然不得不买进股票。有投资总监甚至戏称,公司投委会已变成“投委会办公室”,真正的投委会则是进行申购的投资者。这么说来,基金公司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一方面觉得市场已在高位,风险已大;另一方面是不得不在高位买股票。既然如此,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投摩根一家基金公司敢于向投资者说“不”,拒绝送上门来的财主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基金公司按管理资产的规模收取固定费率的管理费,基金规模是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这样,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是冲突的。不幸的是,这一极端情况就在这一轮的大牛市中出现了:例如,在管理人都感到风险的时候,仍然在向投资者鼓吹市场;在牛市行情中大比例分红,以满足投资者买“便宜”基金的心理。
    基金公司作为受托人,在委托人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行事?这在中国尚没有法规,行业内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或者说,“约定俗成”的就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这样的行业氛围下,基金公司要对投资者说“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职业道德感。有基金同业用“勇气可嘉,值得敬佩”来形容了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行为。
    市场原本寄希望予那些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做市场“表率”,但事实上,“勇气”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与实力雄厚关系不大,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是如此。从管理规模上看,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显然不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其管理规模在2006年底还不到300亿元。但是笔者相信,以其目前的管理思路,假以时日,这家公司最终定能赢得市场。毕竟,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荣 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