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在对“如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不日将结果提交有关单位以备决策参考。这令那些期待着“权威部门”扫去“如烟”迷雾的人依然看不到结果,也让笼罩在北京赛波特公司头上的种种隐秘依旧。
对如烟的追问可以上溯很远,却不曾像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猛烈。11月22日,《京华时报》首先撰文发难,指出如烟存在安全隐患,可能有损公众健康,而监管的空白则放大了这种危险。此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反复考量如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烟公司也并不示弱,多方援引反击质疑。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事情更加清楚。如烟何以在众多戒烟产品中脱颖而出?它到底是一次技术的革命,还是一场策划的盛宴?在如烟撕裂国家监管缝隙后,还会不会有更多的类似产品?
短短时间,卖出2亿元
据熟悉如烟的人透露,如烟最早的市场在辽宁沈阳,其核心团队来自于沈阳金龙保健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一种名叫“辰龙保龄参”的保健品。2003年前后,“辰龙”在参保健品市场日渐失色,公司的领导层开始寻找其他项目,此时恰逢如烟的发明人韩力携珠待主。
有关资料显示,韩力有医药学背景,曾是不折不扣的烟民。“每天在良心和习惯之间徘徊。”他多次尝试用原有的戒烟产品戒除这一恶习,可是全都枉然,遂自己动手研制出如烟。2003年,如烟申请国内和国外多项专利,次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申报行业标准。于是,一个市场上从未有过的产品被推了出来。
最初,如烟和市面上的其他戒烟产品一样生计艰难。“当时,一两百块钱都很难卖得出去。”这位知情人说。不过,赛波特公司迅速敲开了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的门,并且获得该协会的产品认证。
与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的合作,无疑让刚刚诞生的如烟赢得了生长时间和空间,然而真正让如烟一鸣惊人却是另外的机缘。如烟公司策划总监吴柳燃撰文称,2005年6月,如烟的总代理中视购物有限公司和专事策划的蜥蜴团队签署《红色风暴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如烟”。
“蜥蜴团队”果然不负如烟重望,日夜赶工,三天后一篇《全球烟民即日起告别香烟》的软文在北京一家都市报刊出,效果奇佳。当天,如烟就接到3300多个咨询电话。第二天,保利大厦的“如烟”销售专柜,有高达400人次的持报现场咨询。一个多月后,北京回款60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赛波特加大了宣传的马力。去年9月起,如烟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卫视等大量投放。回报是,如烟在当月北京市场销售过千万元。
吴柳燃在其文章中细述了这次成功的背后。“我发现‘如烟’具有很多写作素材:1.产品具有划时代性,是全球第一个健康‘烟’;2.产品的背后机构相当丰富,有中国控烟协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3.产品获得全球多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仅烟杆就有128项专利;4.产品可以以抽烟的方式让烟民达到戒烟的目的;5.外电称其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6.产品的技术壁垒雄厚,全国尚属首家,产品唯一性高;7.产品避免了烟草中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
她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素材。在她的软文中,如烟不仅仅是难得的戒烟产品,而且正在成为彰显尊贵的象征;如烟不仅让中国人登上控烟巅峰,而且已经赢得了权威机构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如烟不仅引人关注,而且已经脱销达27次。
事后,她对自己的评价是,“虽然有‘自吹’之嫌,但文字处理得很微妙,这样一款好产品,当然会先被上流社会关注与接受,加上如烟产品本身的特性,自然有机会也有潜力成为尊贵象征。”
在这以后,“先健康、后戒烟、知心关爱用如烟”、“让你在吸‘烟’中戒烟”等广告语流动在各类媒体上。同时,如烟的价格和包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雕木纹、金银裹饰的烟杆和更加豪华的烟斗都出现在柜台上。价格也被定到动辄千余元。如烟逐渐拥有礼品的身份。
提价、包装和宣传的成功给如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截至2005年底,如烟的销售已经突破2亿元。
不过去年12月,它与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终于撕破了脸,并且被法院判决在北京范围内的媒体显著位置刊登向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的致歉、赔偿,可是此刻的如烟已经炙手可热。
这场官司并非完全无足轻重,因为它的缘起实际上点中了如烟的要害:如烟始终拿不出可信的戒烟有效性检验,也始终没有出示任何相关的研究报告。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正是在多次敦促其提交鉴定无效后才诉诸公堂的。
能否戒烟,没有定论
11月22日,《京华时报》发表了多篇文章,指出“如烟存在安全隐患依旧上市销售”、“如烟身份引出监管尴尬”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媒体的跟踪,而且导致如烟在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退货。
如烟公司迅速做出了反应,一方面向部分媒体发了律师函,一方面在新浪网上登出严正声明,并于本月1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当日出席发布会的,除了赛波特公司有关人员外,还包括控烟活动家臧英年、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名誉副会长张义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教授袁守军。
会上,赛波特公司执行董事苗楠声称,如烟经过国内如下部门的监测: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辽宁省药品检验所、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北京谱尼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这些部门能够证明如烟是安全可靠的。那些媒体的质疑是误导消费者。”
他还再次表示,“如烟”一只烟弹相当于一盒(20支)普通香烟,一只“如烟”烟弹的尼古丁含量(高浓度18mg)相应地低于一盒普通香烟(20支)的尼古丁含量(1.2mg×20支=24mg),不应与一支普通香烟的尼古丁含量(1.2mg)相比。
不过,赛波特公司仍然没有向记者提供上述部门的任何实验数据,也没有提及在这些部门到底各作了什么样的检测。
据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教授袁守军说,他们研究所做的,主要是如烟毒理安全性评价。评价分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两种。试验的内容是尼古丁雾化吸入对动物机体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尼古丁在如烟的剂量下不会出现明显的机体损伤。与此相反,在香烟的对比试验中,白鼠的组织损伤得很厉害。”因此,袁守军断定,如烟是香烟的一个不错的替代品,其毒性与香烟相比要少得多。
但是,说到戒烟功效,他则不敢打这个包票,因为他并没有作这方面的研究和调查。他称,“戒烟绝对需要人的意志力。如果离不开普通烟,那么到时也会离不开如烟。靠如烟戒烟,不行!”
辽宁省药品检验所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和“如烟”公司的说法大相径庭。“如烟”的“使用说明书”中明确写道:“如烟雾化烟弹是根据尼古丁替代法的原理进行设计,它将逐步降低吸烟者吸收的烟碱含量。”有志戒烟者可根据说明书提示的四步戒烟法实现“无痛苦戒烟”。
问题是,谁能证明如烟能够戒烟呢?记者接着拜访了赛波特公司提供的国内其他检测部门。在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电器实验室,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如烟确实委托该所做过检测,可是检测的内容和他们宣传的健康戒烟无关,而是如烟产品中锂电池电流的效率问题。
消费者能否给如烟一个证明呢?由于缺乏像样的流行性调查,来自消费者的信息非常零碎。有的说,管用,二十多年的烟枪撂地上了;有的说,不管用,用了好几包也没有效果;还有的说,不但不管用,而且增加了烟瘾。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表示,在没有深入研究前,如烟的戒烟效果现在很难定论。“我们既不能否定它,说它一定不能戒烟,也不能肯定它。因为目前尚未有证据证明如烟和国际上尼古丁替代疗法的关系。”不过,她肯定,如烟利用烟草形象推广产品违背了《烟草控制框架条约》,不利于公众戒烟。
另外,一些专家则明确表示,如烟也是烟,里面含的尼古丁虽然不能致癌,但是却可以致命。政府应该对该产品给予足够的监管,而不是任由厂家胡乱宣传。
如烟背后,监管空白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讲了一件事:今年7月,如烟登陆美国市场。一位专家问如烟的人,“这个产品能戒烟有什么数据?”如烟的人说,“没有。”专家又问,“那你怎么能上市呢?”如烟的人说,“我们在中国已经卖了两亿元。”后来,这位专家见到崔小波大发感慨,“中国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儿?”崔小波笑了笑,“它就发生了。”
目前,有证据表明,有关部门并非忽视了这样一个产品,可是这并不能改变如烟在监管失控的轨道上。今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曾经对如烟的宣传提出异议,认为其涉嫌失实并有违科学理论,并同时致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然而,这并没有带来有效的政府行为。
记者采访中发现,所涉各部门都认为,根据现行法律,如烟并不在自己的管理序列。国家烟草专卖局声称,烟草专卖品仅包括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烟叶、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没有“如烟”这一产品,“我局要管如烟,需要上面的授权”。卫生部及其旗下疾控中心则表示,虽然控烟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在该部门,但是戒烟产品的监督管理权限却不在其内。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认为如烟不在其管辖范围。
有分析认为,处于监管盲区的行业和产业,比如如烟,很难在面向市场之前逃离于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但是由于监管部门不愿意承担监管带来的风险,或者可能在背后形成利益共享模式,致使监管成为现实的空白。
但是,更多的X烟们已然看到了如烟撕开的监管缝隙,并正在努力爬出来。已经在媒体广告中露面的赛烟,可能就是一个。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责任编辑:悲风)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