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效应使投资者想到了贷款炒股。这种“借鸡生蛋”的行为在股市下跌风险下,可能出现亏损放大效应,把抵押物赔进去。现在,监管部门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干预效果还待检验,当务之急是,银行与投资者都要加强风险意识
-张炜
央行上海总部近日召开2006年度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明确提出“加强贷款审批和贷款用途审查,防止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贷款进入股市。
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上周股市下跌的主因之一。此前,上海银监局也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特别提醒商业银行拓展各类消费贷款时,应力求用途的真实性。据透露,中国银监会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已于去年底下发各地。《通知》要求各地银行自查违规资金入市情况,包括严格禁止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防止消费信贷变相流入股市等。
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时,一直都明确禁止消费信贷用于股市投资。然而,在股市赚钱效应下,贷款炒股的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的基准年利率为5.58%,只要在半年贷款期内实现2.79%以上的增值,贷款炒股就有了收益。这使得投资者在几乎每天一堆涨停个股的牛市 中,想到了“借鸡生蛋”。
去年以来个人住房循环抵押贷款兴起,只要有足额的房产作抵押,银行一般都会放贷。由于其放贷额度只是抵押物评估值的50%至70%,在目前楼价依然坚挺的情况下,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尤其是房贷 拖累整个消费贷款出现萎缩迹象,各家银行争相在贷款手续上简便,“随借随还”;有的则是“加按揭”,对房产进行新的评估,允许补充增加贷款额度。在此情况下,个人消费贷款虽有用途的限制,但还是很容易变相流入股市。
一方面,个别银行为了做大个贷业务,很可能降低审批门槛,“睁只眼闭只眼”;另一方面,虚假的贷款用途证明,可帮助蒙混过关。据说,帮助贷款人出具假的装修 证明,已成为沪上中介机构的又一“特殊服务”。
中介机构的作为,在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一直非常关键。房贷一度出现滑坡后,各银行甚至不惜提高给中介的“返点”,来争抢市场份额。尤其是中小银行,受到大银行的“挤压”,更倚重于中介机构。
由于房贷中介占有的市场份额没有缩小,银行在指标压力下反而更加依赖房贷中介。而对于房贷中介的管理,却存在诸多漏洞。事实上,房贷中介是一个没有“名分”的行业。有业内人士称,上海尚未有一家房贷中介的营业执照上写明经营房贷中介业务,大多是以信息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并通过另一家房产经纪公司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在操作上,银行的“返点”先落到房产经纪公司账上,再转给房贷中介。这样一个“半公开”的中介行业,面对客户贷款炒股的需求,可能不为利益而“混水摸鱼”吗?更何况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已使房贷中介的业绩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介的推动下,企业也开始抵押房地产用于贷款炒股。由于企业贷款的资金流向比个人信贷复杂得多,变相流入股市的资金可想而知。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只要有足额的房地产作抵押,短时间内申请到贷款并非一件难事。
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对银行与贷款者来说,都是“饮鸩止渴”。对于贷款者,贷款炒股是把“双刃剑”,在股市下跌风险下,可能出现亏损放大效应,搞不好把自己的房产都赔进去。对于银行,房产抵押固然控制了风险,但一旦出现逾期还款,还是会牵涉不少精力,抵押物变现也是件烦恼事。
上周的股市调整,上证指数下跌7.26%,震幅超过300点,让投资者体验到牛市中的调整风险,贷款炒股者更是捏了一把汗。央行和银监会此时的出手,并非拖累股市,而是防范于未然。如果听任信贷资金“迷航”股市,后置的风险不容低估。
不过,监管部门干预的效果还有待检验,难以防范的就是“擦边球”。若要等到赔钱效应使贷款炒股行为自我约束,恐怕损失将是巨大的。当务之急是,银行与投资者都要加强风险意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