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于《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吴晓灵新闻,吴晓灵说吧)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加息并非现阶段最优选择
针对这位央行副行长的上述表态,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近来市场中加息预期有所升温,而《人民日报》在此时发表这篇文章,或意在打消市场上的加息预期。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市场上会有央行近期可能不会加息,至少加息不是央行现阶段的最优选择的理解。毕竟,她的身份是央行现任副行长。”
就在上周末,人民银行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2007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时披露,将增强利率等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市场解读该措施时认为这是一个“加息预报”。事实上,国内2006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速高达2.8%,明显高于11月的1.9%,创2006年最高月度增速,并且使商业银行储蓄再次进入负利率的局面。有鉴于此,市场中有关央行将上调利率的预期近来有所升温。
孙立坚教授认为,在市场一片加息呼声中,央行近期却不考虑通过加息来吸收流动性其实并不难理解。他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并非央行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的,而是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带来的。加息并不能起到解决外汇占款过度增长的问题,却反而会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过剩的根源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现阶段,央行如果采取小幅加息的措施是非常尴尬的,套汇外资并不会因此撤退,人民币升值压力却有增无减。
下步如何走央行面临考验
孙立坚表示,下阶段,央行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加大市场公开操作力度,增加发行央行票据,无疑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须考虑商业银行客观存在的“放贷冲动”,毕竟存款增长太快,银行自身的放贷压力有增无减。
吴晓灵在文章中指出,目前,物价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投资高增长的势头已经在趋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回收市场多余流动性的工具选择和经济热与不热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出于对冲流动性的需要。她表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 操作的效果一样,但价格上有差别。央行在选择这两个工具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货币市场利率。
据悉,央行自去年7月以来,已四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每次的上调幅度均为50个基点,执行时间分别是2006年7月5日、8月15日、11月15日和2007年1月15日。与此同时,央行还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2006年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 >>>推荐专题:央行加息进行时
“在国际收支 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中央银行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编辑推荐相关新闻】 |
(责任编辑:王燕)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