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06年,外资在包括卖场、百货、家电等专业店在内的多种零售业态,上演了此起彼伏的并购、拓店狂潮,也引发了新一轮经济主权之忧。
中央有关部门曾就此召集了专家和业内人士低调研讨了这一轮新的并购热潮。
实际上,有关外资在零售业开放程度的讨论从未间断。因为零售业控制的是消费品价格的终端,一旦出现外资联合在价格和运营模式上有所动作,国家较难控制。例如在去年年底的一波粮油价格上涨中,零售商如果联合提价,政府部门出手干预的话,其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制约显然要强于对外资的制约。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由于地方税务部门的审计能力参差不齐,外资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上的繁杂性,也令地方税收部门较难管理和监控。
但是,经过几轮的论证,多数专家的结论是:外资的大举并购并不会影响所谓的经济主权,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包括商务部、上海经委等中央和地方部门的认同。相比于重工业、制造业而言,决策层认为零售业规模较小,且极为分散,不存在危及经济主权的可能。
据了解,外资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禁止到全面开放的三个历史时期:1978年至1992年,中国政府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任何独资或合资形式的零售批发企业;1992年开始,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开始试点合资零售企业,中国零售业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试水,但外商独资和控股仍被明令禁止。此间,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开始纷纷进入中国;1999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颁布后,外商在合资零售企业中的控股权被放开,国际著名商家开始大举推进在中国的扩张速度。直到2004年11月,根据WTO承诺,中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
专家介绍,近两年的外资并购有不同以住的几大特征:并购业态全面,包括卖场、超市、家电,甚至眼镜业等专业零售领域;日益强调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独资趋势逐渐明显,如TESCO增持乐购超市股权至90%,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独资门店出现;从一线城市扩展至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并购动机更加繁杂,其中不排除房地产投资、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外资零售业的销售额在上海零售业中所占比重为17%,而全国的占比仅3%。在外资大举进入墨西哥、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业后,没有案例说明会影响一国的经济主权。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称,因为所谓外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零售品牌分散进入,形成垄断合力的威胁不大。
专家称,目前决策层的观点是,在继续坚持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基调下,加强在财务审计、税收待遇方面的政策制定水平和监管能力,同时鼓励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内资零售企业的市场化竞争,以尽快适应市场,并成长壮大。(记者于兵兵)
作者:上海证券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