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消费者中就有6至7人给中国食品安全投了“否决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社情民意已经给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下达了“最后通牒”。
“吃,都不让老百姓放心,还能放心什么”
现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的2006年食品制假售假十大典型案件中,从“吊白块”米线、有毒咸鱼干,到加入蛋白糖、味精、氢氧化钠的假冒名牌啤酒,各种造假制劣行为令人瞠目结舌。
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尽管2006年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放心率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仍有约65%的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
代表委员之声九三学社在给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申报的提案材料中提出,重视与加强我国食品质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是目前亟待各级政府重视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生产环节是食品安全的“软肋”
现状在生产环节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甚至个别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也不例外。食品监管工作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检测手段不先进、处罚力度不够等弱点。
社情民意调查显示,有63.8%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在生产加工环节,而“严格检验检疫”和“加大处罚力度”是搞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关键。
代表委员之声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表示,针对大规模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罚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
农村成了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
现状2元一大包的牛肉干、0.3元一包的方便面在农村市场随处可见,牙膏像石膏挤不出来……农村成了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
社情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城乡食品市场差别过大,一些被城市围剿的假冒伪劣食品纷纷“上山下乡”。
代表委员之声来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认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关键要抓好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根本,但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制假造假的打击力度不够,以后应该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加强。”
(据新华社北京电)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