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亚洲资本论坛 > 亚洲资本论坛揭阳会议

罗云毅:06中国投资年度报告 中国投资形势分析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 罗云毅

  在最近几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当中,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宏观调控的一个中心,大家对投资总量也非常重视。中国的投资率也就是固定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在全世界的大国经济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的投资率在改革开放以来是不断上升的,尽管中间可能有一些波折。2005年,中国的投资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2006年中国投资完成额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这个趋势与2004年、2005年是大致相当的。2006年将会出现三个新高和一个新低:投资占中国整个GDP的比例将创出新高,储蓄占GDP的比例将创出新高,进出口净值占GDP的比例将创新高,而消费占GDP的比例可能会创历史新低。

  投资运行的基本特征

  应该说2006年的投资增长情况和往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是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形成的动因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简单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外部投资需求比较旺盛。如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投资为什么能保持在高位,那么首先就是需求,2006年的出口还是增长了20%以上,说明外部需求比较旺盛,刺激了生产和投资。

  另外是企业的投资非常活跃。当然,对这种现象是有不同认识的。前两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投资规模过大了,理由就是中国的投资效益不好。但实际上,从2006年到目前为止的数据看,应该说中国的投资效益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效益还是不错的。应该承认,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大家认同的指标可以用来分析和判定中国全部投资的宏观投资效益,理论界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从企业界来看应该是有定论的,就是看投资的回报水平。从现在情况看,我们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回报还是比较好的,2006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投资利润率达到了30%。这几年在投资增长当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我们的民营投资,从宏观来看民营企业家对中国投资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总之,2006年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投资需求。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仅有投资需求并不能形成投资规模,必须还有供给,即资金的供给和生产资料的供给。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两个供给都是不充分的,那个时候虽然投资率比较高,但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强制储蓄造成的。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中国的资金供给和生产资料供给都非常充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稍微有点过了,因为资金太多了。很多银行界的朋友都有点担心,吸收那么多储蓄怎么办,好不容易股市上去了,储蓄降下来一些,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十五”时期我国储蓄额增长非常快,2006年还继续保持这个态势。我国的储蓄投资缺口即国民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2005年是10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很可能扩大到12000亿元人民币。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其实也想多一点投资,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储蓄。中国的高储蓄决定了高投资,这恐怕将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现象。

  对当前这样一种比较高的投资增长,比较大的投资规模和比较高的投资率,各方面的意见是不同的,可以说争议很大,甚至在我们研究人员内部、决策部门内部和海内外专家当中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世界银行在2002、2003年就提出,中国强劲的投资势头是一种典型的没有通货膨胀的过热,但是2006年世界银行的观点又有所调整,认为中国的投资规模是由企业利润支撑的,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人担心中国投资规模过大会造成生产过剩,造成通货膨胀,主张对投资应该采取比较猛烈的措施,应该下猛药了。总之,各种看法是相当不同的。在宏观经济的其他一些领域,比如社会保障、技术进步、区域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等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争论最大的恐怕还是在投资上面,而在投资方面争论最大的,又是在投资总量的判断上。

  对投资总量的判断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投资规模过大可能会导致出现过剩的部门,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认为产生了过剩部门和产生了瓶颈部门都是因为投资规模太大。我不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承认中国存在过剩部门和瓶颈部门(比如交通),但是这只能说明在某一个领域投资过多或者投资不足。这是结构问题,不是投资总量问题。还有的人说中国的环境支撑不了这么大的投资,资源保护和劳动安全方面也都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也还是投资结构问题。出现环保问题是因为环保投资不足,并不能说明是投资总量出了问题。

  关于投资效益问题,如果是用增量资本产出率这个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指标来衡量,中国宏观的增量资本产出率确实这几年是有所下降的,但是这并不表明宏观投资效益下降了,也不能说明中国的投资太多了。大家都是做企业的。企业家所追求的投资效益是什么?并不是单个资本产出最高,而是总的利润,总的规模。从全国来看也是一样,我们追求的是总的效益最大。

  批评投资规模过大的另外一个依据,就是可能造成通货膨胀。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际上,在2002年投资增长比较快的时候就有很多这种议论,现在三四年过去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说,投资增长比较快、投资规模比较大和投资率比较高,并不必然带来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有其特殊的原因,与投资规模大没有必然的联系。

  还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就是靠投资、靠血汗,人家美国是靠技术进步。确实,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通过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收益所占的份额比主要发达国家低,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我们正在迈这个坎。经过痛苦的选择和实践以后,我们也会走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

  实际上我们现在要对整个投资形势作出一个判断来,尽管是各种各样的意见比较多,我给出的判断则是四个字:基本正常。在投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是9个指头和1个指头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开完,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这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高度肯定。我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我们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没有问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国民经济当中一个最基本的比例,如果不考虑出口,整个产出无非是用到投资上和消费上。显然,如果这个比例出了大问题,我们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中国的投资总量上看,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一个问题是,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对当前的投资总量可能有些高估。如果是这样,情况就比较严重。如果我们对投资由于种种体制的原因有所高估,又在这种高估的基础上来判断形势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误导宏观经济政策。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就是,虽然我们在投资完成额上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作为一种先行指标,我们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增幅是急剧下降的,从2006年一季度到现在一直在走低,到10月份为止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和2005年同期相比也只有4%的增长率。这是最值得注意的。与它相伴行的是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的下降。投资都有一个周期,2006年新开工项目的增幅下降,就会影响到2007年和后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新开工项目分布情况看,恰恰就是一些重量级的省区下降了,尤其是东部的下降比较明显。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的计划总投资情况并不乐观,这一趋势如果不能改变,很可能会影响今后两年的发展。

  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工业领域。所谓投资过剩或者投资增长过快的很多行业中,首当其冲的是钢铁行业,在2006年前10个月中呈现为负增长,估计2007年的负增长还要多一点,从中体现出了我们投资结构调整的力度。

  再谈谈投资区域调整的情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是在东部, 1996年到2005年人均GDP的增长也是东部要比中部和西部快得多。在工业增加值方面,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强调要从东部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但目前来看这种转移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东部所占比重还在增加。但是投资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从1996年到2005年,中部和西部投资比重在上升,东部的投资比重在下降,2006年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就体现了国家对中西部的支持。但投资上的结构变动要影响到产出上的结构变动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政策展望

  首先是宏观经济政策方面。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中央有几个提法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对投资率并没有列出指标,二是肯定了我们国家的高储蓄,三是提出了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特别提出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提出了完成增税转型的规划,这些都是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投资的。

  政策展望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要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一点中央2006年已经不只一次地提出。决策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开始考虑不仅要防止投资过热,也要防止投资过冷。另外一点,就是要缩小储蓄和投资的缺口。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储蓄,自己没有用完,放出去的太多。投资调控的政策总的说是要保持相对稳定。10月份的数据显示出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幅降的比较多,但是总的投资完成额还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如何保证投资政策的稳定。对于投资总量可能不会直接抓,主要是抓货币供给。另外就是强调以结构调整为基础来实现总量的优化,还要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我们自己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储蓄,而不是将它出借。外资政策现在也开始调整,明确提出在利用外资方面要从量向质转变。

  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购买美国的国库券,收益率是3.5%左右,现在我们人民币的升值或者说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每年大概是4%,所以购买美国的国库券基本没有什么收益。投资结构调整应该是未来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核心。中央现在的提法是在结构优化当中实现总量平衡,就是把结构优化放在了前面。这里面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与传统投资的平衡。过去是更多地注重物质生产性投资,对教育、研发、环保、公共卫生、水利等方面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将来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加强。这一点在2006年的投资宏观调控上已有体现。从发改委下去检查以及发的很多通报来看,所关注的并不是哪个省增长太快了,而是哪个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没有按照程序来做,或者是哪个地方的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恰恰都是从结构的角度进行调控,也就是在实际的调控中都是强调了结构调整,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转变。加强可持续发展性投资要以政府为主导,但具体做起来是要靠企业来完成的,政府主要是起监督作用。这种投资结构的调整说起来好像不难,但实际做起来还会遇到很多观念上、制度上和现实上的困难。

  投资结构调整的第二个层次,是竞争性产业内部的调整。这主要是靠市场力量去完成。政府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在产业政策上要作一些功能性的调整,强调支持就业、研发等等,但主要靠市场来调控。

  最后一点就是投资体制改革。2006年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的审核制度,另外就是把政府投资的问题提上日程。

  交流与互动

  印度工商会的执行董事阿都尔:

  作为一个外国在华投资者,我想提个问题:中国是不是在重走亚洲四小龙的道路?据说中国70%的出口来自于外国投资的企业,真正的利润流向了跨国公司,而留在中国的是污染。未来中国如何改变这种非平衡发展的局面?

  罗云毅: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确实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包括一些环保问题、劳动力问题等等,这种现状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要越过这个阶段,并不是马上能够做到的。

  美国华尔顿集团亚太区总裁周建华:

  罗所长的报告中提到中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不知道中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中央大力倡导发展西部经济,但西部工业基础薄弱,外资不可能把钱扔到西部来,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西部搞一些创新的东西?这次论坛探讨知识致富和知识产权致富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在西部打一个品牌战,把中国的一些民族工业在西部做起来,让外资也过来投资,就像云南做了一个“云南印象”,展示了云南的民族舞蹈,做出了品牌,吸引了外资25个亿。

  罗云毅:

  这个问题也是宏观经济研究方面的一个老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中部特别是西部在短时期内比较快地发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周女士刚才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太可能去西部投资,这确实是有种种现实的原因,比如投资环境问题等等。我们知道,生产力一定要靠近市场,而东部是靠近市场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因素就制约了西部的发展。虽然很简单,但这是中国的现实。中央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希望可以缩小这种差距。我在方才的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在工业产值和人均GDP方面东部所占的比重仍在上升,但是对中部和西部的投资比重在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调控努力的程度,但是这种投资比重的上升能够带来产值比重的上升,我觉得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真正的大规模产业转移还没有实现。

  美科数字有限公司总裁沈洵:

  我接着刚才周女士的话题谈一点看法。我发现,在西部或者一些还没有开发的地区,确实存在很多重复性的投资。比如说,如果今天要去西部尚未开发的地方投资建设电信设施,是否还要再去建那种传统的电信网络?我认为这样做是不聪明的。大家知道,从美国打长途电话回来是很便宜的。在这一领域我们也完全可以应用路由体系,应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投资这种创新型的体系,可以让投资得到更大的回报。

  加拿大帝国银行中国首代郭仲华: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罗所长。现在有很多报道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下降得很厉害,那么中国这几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很高,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很多人都在讨论如果国外的市场慢慢变得萎缩起来,容纳不下中国这么多出口的话,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知道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如果出现的话,请问罗所长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

  罗云毅:

  这涉及到了国际经济问题。如果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需求下降比较快,中国经济会由此产生一些麻烦。但是从目前来看,对2007年国际经济形势有两种估计:一种估计是可能下降很快,另外一种估计是2007年国际经济增长会放缓,但是不会有很大变化。还有一点我们比较担心,就是国内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得比较快,它代表了内部的一种需求。如果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都下降得比较快,就会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比较大的麻烦。中央提出要从根本上扩大内需,这非常有挑战性。所谓内需,就是消费、投资和库存,库存不可能改变,那么要想把外部需求转变成内部需求,我们将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我们知道,消费需求不是很容易上去的。抑制消费可以采取很多政策,但是要刺激消费却不是很容易。如果内部的消费需求也上不去,要保持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我们就将面临着类似于1997年、1998年的形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那时候的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扩大国内需求?我以为,为了消耗我们的储蓄,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考虑的。

  主持人潘杰客(亚洲资本论坛首席主持人):

  那么请问罗所长,如果真的出现了上面所说的那样一种局面,您估计您刚才提出的建议中央会不会接受?

  罗云毅:不好说。

  郭仲华:

  刚才罗所长讲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环境、经济环境恶化,所以当时我们通过发行国债启动国内投资,由此产生了很大的财政上的债务。我想请教一下罗所长,现在这部分债务是否已经被每年的财政收入消化掉了?第二个问题是,现在经济学家们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一直都说通货膨胀很低,但是我也听到一种议论,说我们在通货膨胀数字的编制上有不够合理的地方。比如房价不断上涨,很多人都是拿出毕生的储蓄或者负债去买房,但是在居民消费价格的统计数字中却没有什么反映;此外就是医疗费用,人们在看病上要花很多钱,但是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当中好像也体现不出来;还有教育费用,孩子在国内上学都要几万元的投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钱都花在这上面了,可是在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数字的时候似乎也没有考虑进去。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请教一下罗所长。

  罗云毅:

  关于第一个问题,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已经从扩张性政策调整为稳健性政策,债务虽然还有,但是因为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每年的债务所占比例都是在下降,所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指整个中央财政,如果讨论地方的债务问题可能会增加一些复杂性,这里不作过多的讨论。总的来看,中央财政应该是有所改善,但是地方的债务负担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将来很可能成为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物价指数的问题,现在所显示的数字确实很低。至于很多项目是不是没有算进去,首先,房地产项目是肯定没有算进去的,因为世界各国都是将购房投入体现在固定资本投资当中的。教育的消费和医疗的消费从理论上说应该都统计进去了,因为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统计是与CPI接轨的,但是确实还有不完善之处。我们的CPI的数字是1.3,这也可能会有遗漏,认真核查一下,价格指数也可能会更高一些,但是大的方面是可以肯定的,物价水平总体上看是比较稳定的。我们不必追究具体的数字,把现在的CPI从1.3变成3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上升了,但是所有各方面加权算下来, CPI总的增长还是不多。原世界银行副行长说10%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全世界比较公认的是5%就可以了。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都遭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那时候经济学家把可接受的通货膨胀指数定为3%,进入80年代以后就不一样了,这个指标就开始放松了。

  潘杰客:

  刚才罗所长提到中国2005年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创了历史新高,而且2006年还有可能再创新高;消费率较2005年创了新低,2006年还有可能再创新低。今天我们在揭阳举办论坛,那么这样一个新高和新低对揭阳地区意味着什么?

  罗云毅:

  从全国来看,储蓄大于投资的数额2006年达到了12000亿元,从理论上说,这笔钱国内是可以用起来的。只要有适当的投资环境和适当的投资项目,这对揭阳来说就是一个机会。虽说从总量上看,决策部门对投资过热必须有所警惕,但是对地方上来说,只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好的投资项目,增加一点投资也不用担心。只要好,不怕多。

  潘杰客:

  刚才您提到现在资金的供给非常充足。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地区、很多企业却找不到资金。请问像揭阳这样的地方怎样能够找到资金?

  罗云毅:

  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中国的储蓄不能完全转化成投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技术创新还不够。如果还是用老的技术,生产老的产品,就产生了市场障碍问题。如果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就可以开拓出新的市场。虽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但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一定要靠创新。每个地方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发达。中国可能也有很多好的项目,但是由于内部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发达,发现不了这样的投资项目。这就需要我们的有眼光的金融投资家来发现,通过创新来发现。比如这两年我国允许IFC就是世界银行的私人金融公司和亚洲发展银行发人民币债券。他们发了人民币债券,马上就把钱用到国内需要钱的企业上面去了。他们能够发现这样的机会,哪怕多付一点利息也要把这个钱借过来,然后就与企业签贷,实现零接缝转贷。由此看来,我们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对一个地方而言,改善投资环境对将来吸引投资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责任编辑:丁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