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业股份大股东清欠及类似的资产置换运作,有一石三鸟之效。一是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关联方巨额欠款问题;二是由于是非现金资产抵债,且主要是土地使用权这种无形资产,鉴于此些资产的特殊性,如与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紧密相关、评估伸缩性较大等,所以,清欠诸要素更容易被大股东所掌控;三是由于是非现金长期资产替换了应收款项,原来提取的坏账准备得以转回,从而大幅度增加相关年度的净利润,并缓解了未来坏账准备计提的压力。
然而,在表面上皆大欢喜的同时,也存在着三方面隐忧。
首先,是所置入资产的质量问题。尽管锌业股份在介绍大股东以资抵债三方面影响时,在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方面,认为可以“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增强公司的经营能力”。然而,通过考查这些非货币性资产的原载体——有色集团的财务情况,我们发现,这种资产质量的提高与经营能力的增强,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003至2005年三年间,有色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皆不超过5000万元,净利润连续巨额亏损,2003年度亏损额为2.18亿元,2005年度亏损额上升至2.71亿元;而且其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2003年末与2004年末分别为79.23%与83.87%,到2005年末已高达90.19%;而就短期偿债能力而言,三年末的流动比率皆在0.40左右徘徊。
有色集团抵债的这些资产,其财务状况是逐年恶化的。同样的资产注入到锌业股份,便可以改弦易辙并重获新生,进而“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增强公司的经营能力”吗?
其次,所抵债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配套性而非生产性资产,如电力、水汽供应、炉窑塔器修筑等辅助设施从属配套性资产,依附于生产性资产,本身难以带来独立经济利益。同时,大规模的辅助资产注入锌业股份,使得固定费用陡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当然,在所抵债资产中,也有少量生产性资产,如稀贵金属公司的相关资产,但从披露资料来看,该公司近年来盈利趋势不佳,2005年净利润为-400.03万元,比2004年的1188万元有较大幅的降低。
第三,大股东以土地使用权及固定资产为主的长期资产进行清欠,削弱了锌业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其实,长期应收款项尽管实质上失去了其应有的流动性,但毕竟有收回的可能。然而,当此些应收款项被诸如土地使用权等长期资产置换后,却注定于短期内难以变现,且更存在着有价无市的风险。
锌业股份大股东用以抵偿欠款的土地使用权共4宗,总地价8.57亿元。尽管这些土地使用已久,然而,除其中面积为96万平方米的“厂区”土地使用证编号为“(96)字”外,其余3宗面积合计98万平方米的土地,土地使用证编号皆为“(2006)字”系列。
据锌业股份介绍,这些土地是有色集团以出让方式合法取得。如此,便涉及到土地出让金的缴纳。上述土地使用证为“(2006)字”的3宗地,根据当地地价情况,即便以每平方米200元来缴纳,土地出让金也高达2亿元。鉴于有色集团逐年恶化的财务状况,我们判断,相关的土地出让金很可能是在一定优惠的基础上,分期缴纳。
而2006年末非货币资产置换其他应收款,以及备用的非货币资产置换应收账款的运作中,也都是“(2006)”字的宗地。其中,前者是有色集团龙港国用(2006)第0005号、龙港国用(2006)第0006号、龙港国用(2006)第0007号和龙港国用(2006)第0015号项下的25.92万平方米国有土地使用权;后者是葫芦岛锌厂的32.25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土地证号分别为龙港国用(2006)第0008号、龙港国用(2006)第0091号、龙港国用(2006)第0092号与龙港国用(2006)第0093号。
可见,土地出让金缴纳问题将加剧有色集团的资金紧张局面,而这种局面是否会再次波及到锌业股份,目前尚无从知晓。
作者:陈臣 证券市场周刊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