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不久前,吉林大学自曝欠国家贷款三十亿,每年必须偿还银行的贷款利息就高达1.5到1.7亿。同时,其他大学负债过重的情况也很普遍。中国大学破产之说不胫而走。教育部虽然发了安民告示,称大学不会破产,但也已经开始调查大学的财务情况。
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走到了这一步?我在2005年出版的《谁的大学》和《炫耀的足球》两本书中,提出中国的体育界和高等教育界都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都试图在市场经济中用计划经济的方式经营自己的事业:不管干什么事情,先要增加经费,保证自己的部门利益,为此像个醉鬼一样拼命地花钱,把事情弄大后进一步要追加经费。这和那种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靠物美价廉来扩张事业的市场经济原则南辕北辙。如果不改革,我们的大学将步足球“总崩盘”的后尘。
怎么改革?我提出了“教育券”的方案:国家有责任提供必要的经费培养大学生。但是,这种经费一定要直接交给学生。首先,国家要算一算能拿出多少钱来办大学,再算算有多少经济条件困难的合格大学生需要支持。然后把这笔教育经费,在考虑到家庭收入格差的情况下,按等级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比如最高额是一个一年一万块钱。这笔钱,要以教育券的形式支付,保证不被挪为他用。
这样,一个学生考过了一定的分数线,就可以按家庭收入情况拿到相应的教育券,同时申请几个大学。大学因为没有从国家那里来的直接经费,只能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到本校读书。大学凭着教育券到国家那里按面值兑换出现金,获得了教育经费。
在计划经济中,大学是一个政府部门。其收取经费的方式,是虚张声势地办大事,向国家证明自己钱不够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这么搞起来的:先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说中国这么个大国必须有一流大学,然后说自己要办成一流大学,并且比来比去,说哈佛耶鲁有多少钱,我们没那个钱怎么一流等等,于是经费源源不断。
教育券的方案则改变了这一游戏规则:你是不是一流,不是自己吹的,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竞争出来的。当学生手里有教育券,拿着你的经费时,你就要想方设法把这个学生吸引过来,否则就揭不开锅。怎么吸引学生?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服务(比如帮学生找工作等等)。二是降低教育成本。学生手里的教育券值一万,你可以把学费压到六千,这样学生还剩四千块的生活费。如果你成本太高,一万学费不够,学生还要再自己贴二千,那你可要三思而后行了。想想看,在这种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的竞争中,还有哪个学校敢不惜工本地盖大楼,修校门?
遗憾的是,我的方案没有受到注意,有些圈内人士事后也拒绝反省。比如,最近北大经济学教授夏业良撰文说我提出教育券的主张,并把此事的创意归功于自己头上是“恬不知耻”,理由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教育券概念。殊不知,弗里德曼的教育券主要是针对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我不仅对他的理念有详细介绍,而且独自提出了中国大学应该参考这种模式的主张。
中国的大学要想摆脱现在的困境,首先要问责:看看几年前谁都主张了什么,谁对了,谁错了。在这件事情上的是非,历史已经宣判。
[稿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薛涌]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